新浪博客

《生命之书》我们每个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破坏着自己的人生

2019-07-14 09:13阅读:
《生命之书》我们每个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破坏着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本让人心灵宁静的书。它与其他哲学书不同,这里没有说服别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何正确,反而采取了低调谦虚的姿态来进行讲述。这令人想起尼采的那句名言:“最平静的话语乃是狂飙的先声,悄然而至的思想会左右世界。”
读着读着,所有念头终止于宁静之中,那种因为分离和对立的恐惧渐渐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心灵的广阔而生出的踏实。
通常我们在读一本书时会有感想随之而来,但读这本书时无法描述却是一种真实的感觉,正如面对大海我们会惊讶不已一样。
语言在此时显得软弱无力,面对那份浩渺的存在感,无论怎样述说都显得不足以表达。于是我决定做一个小桥,让大家借助这个小桥自己去真实客观地了解作者和他的作品。毕竟,书评的真相是每个人都在盲人摸象,每个人都在书里看到自己喜欢的冰山一角,没有人能做到全面客观。
01
克里希那穆提现象
《生命之书》在喜马拉雅电台上的听众达到了1051万,克里希那穆提的贴吧有79000个帖子,6100人关注。
不仅如此,他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和阅读,他的书和演讲是如此新鲜和引人注目,以至于得到了全世界成千上万人的肯定。克里希那穆提的书籍用四十种语言印刷,每本售出超过100,000本。
这是一个世界级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发展到今天,众生仍然在寻找精神的归宿和偶像的支持。在世界各国面临不同困惑的今天,克氏的出现引领了人们认识自己的潮流。
克氏结合了哲学和佛教的精粹,用一种让世界容易接受的语言,挖掘和抢救了一种文化,创新和传递了伟大的哲学精神。
印度教认为他是印度教的导师,佛教认为他是开悟者,禅宗认为他明心见性了,而西方人认为他是一个哲学家,任何教派,都想把他拉到自己的阵营里,但任何教派都束缚不了他。
克里希那穆提是属于那种不管你在何处读到他的句子,都会给你警醒的人。他的观
点透彻鲜明,没有丝毫的退缩回避。他的每句话都一针见血,点明人性的真相。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人类。
——乔治.萧伯纳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
——亨利·米勒
02
传奇人生
母亲桑吉瓦玛过世了,14岁的克里希那穆提跟随父亲和另外三个兄弟一起生活。
这个又黑又瘦的男孩儿患有疟疾,常常无法去学校。他天生有一种空的特质,这使他不适应学校的考试方式,为此经常挨打,他谦虚听话但活在另一个世界,对周围的事情缺乏感觉。
克里希那穆提与弟弟尼亚南达最为亲近,当他被告知有机会成为一个伟大事业的培养对象时,他说:“除非尼亚能和我在一起。”
1909年,安妮•贝赞特回到印度,她首次见到这俩兄弟就产生了特殊的好感,对腼腆的克里希纳穆提来说,贝赞特夫人成了母亲、老师与朋友。
在贝赞特看来,引导这个孩子成了她神圣的职责,她认为是时候把克里希那穆提介绍给全世界了,于是世界明星社成立,克里希那穆提成为名义上的领袖。
1911年底,这个男孩的命运已经注定了。
1914年夏天,英国卷入了世界大战。通讯崩溃,男孩的隔离感更强了,他变得越来越不安。贝赞特一如既往地写信提醒他,幸福取决于他未来的工作。虽然他对贝赞特夫人怀有深切的挚爱与忠诚,但他的内心却在孕育一场静静的革命。
“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反叛着所有的事情。反叛他人的权威,反叛他人的指令,反叛他人的知识。我不会接受任何东西为真理,直到我自己发现这个真理。我从来不反对他人的想法,但我不会接受他们的权威,或者他们的生活理念。”
两兄弟的日程被排得满满的,他们在印度、英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巡回演讲。但这些旅行对于尼亚来说却成了沉重的负担,他病倒了,被诊断患上了肺结核。
有人说加利福尼亚的天气有利于肺病患者,是个理想的康复之地,于是,1922年夏天,两个年轻人到达了美国。
在这幽静的山谷里,克里希那穆提终于有机会跟自己在一起了。“我开始拒绝,放弃我所积累的东西,把他们放在一边,渐渐地我接近了我的目标。”他独自在山上漫步,就在那里,在夜晚的寂静中,“我能够感觉到风吹过树间,以及草地上的蚂蚁。我存在于万物之中,准确地说万物都存在于我之中。我感觉极度的幸福,因为我看见一切再不可能是老样子了。这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整个世界。”改变是明显的,为了表达新的领悟,克里希那穆提开始了一次世界性的演讲旅行。
1925年11月,一封电报传来了尼亚的死讯。这消息让克里希那穆提彻底崩溃了,他的全部哲学,以及对未来隐含的期望,似乎在那一刻都完全粉碎了。
很快,这个年轻人成为了分裂的中心,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人把他视为世界导师,而另一方面,有很多人为给予他如此的崇拜与关注而感到不安。
在荷兰,菲利普•范帕伦男爵几年前把他祖传的家园——欧德城堡赠送给了世界明星社。五千英亩的森林围环绕着这个十八世纪的建筑,使这座城堡成为一个聚会的好场所。这个捐献却给克氏带来了压力和困惑。
“为了生活的幸福,我们需要有宗教吗?为了去爱,我们需要建立庙宇吗?真理不可能在庙宇中找到,也不会在社团中找到,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到。到海洋中去,那里微风吹佛,一个波浪打碎在另一个波浪之上。不要去创造小神,在小的神殿里崇拜。当能够拥有太阳的时候,谁还会崇拜一根蜡烛的光芒呢。”
1929年8月3号,在荷兰的大会上,当着贝赞特夫人与3000多名会员的面,克里希那穆提解散了明星社,把自己从过去的枷锁和光环中解放了出来。
他拒绝接受人们所选择的角色,他声称不能通过老师来接近真理,从那时起,帮助他人找到自己成为克里希那穆提在接下来的七十年的使命。
在那段时间里,他用滔滔不绝的语言传达了他的信息,并开启了对人性和思想的探究。
他被迫走上了一条万众崇拜的道路,他一直试图打破这个框架,最终他以为自己挣脱出来了。但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以各自的方式破坏着自己的人生。
03
《生命之书》的价值
了解自己的条件是什么?观察你的内心,不要让任何一个念头逃避,不论它有多丑,多残酷。只是观察而不要有任何拣择、衡量和批判,不要给它任何特定的方向,也不要让它在心中生根,你只需无情地看着它就对了。
他写给思考者和写作者的建议:“你必须有高度的智慧、警觉性和不间断的觉知力,才能了解自己,当自我消失时,创造才有可能,自我活动是问题所在,只有当心完全安静时,创作才会发生,否者只是呻吟而已。”
“只要有执著就不可能有高尚的精神。执著于知识跟其他的上瘾倾向是没有差别的。执著就是一种自我耽溺或自我欺骗,不论低层次的或高层次的都一样,其目的是要逃避自我空虚感。”
“害怕自己什么都不是,会助长心中的幻觉,使我们抓着某个结论不放。不论是物质或概念上的结论都会阻碍智慧的发展,若是能放下结论,实相就会出现。”
“大部分的人都非常孤独。人心大部分是空虚而肤浅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从这种孤独、匮乏和痛苦的状态里,我们产生了执著于家人或财物的念头。”
“婚姻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卫、自我逃避的形式。任何一种防卫的形式都会助长依赖性。一个总想依赖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
“要应对新的挑战,心灵必须焕然一新。”
“我坚持认为真理是无路之国,真理,是无限的,无条件的,是不可能通过任何道路达到的。如果为了这个目的而创造了一个组织,那么它就变成一根拐杖,一个弱点,一种羁绊,而且一定会使得个人变得残疾,妨碍他去发现那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
心念是怎么产生的?我们与外界的人和事物接触的时候,心念最为频繁,因此,认识自己就要从关系开始,从你自己与外部的关系开始。
于是,我们明白了,了解和认识自己,就要从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开始,在每份关系中去检视自己的起心动念。
你可以从情绪开始。情绪是我们在关系里面交互所产生的一种反应和结果,难道不是吗?每个人都是在乎自己的,因此你的情绪你最容易觉察,特别是负面情绪。
随后,我们很快发现:恐惧、无明、贪痴、怠惰,这些负面特质如影随形,在我们身上紧紧缠绕。无论身处何地,我几乎永远只活在自己那个受限的大脑里,对身侧种种习惯性地熟视无睹。而目光所及,所有人都似幻影,一张张焦躁、恐惧、强迫的面孔,自以为是、毫无节制地活在相同的欲望和欲望受阻的沮丧之中。
04
爱情经历
请原谅接下来的章节中会出现英文,关于克氏爱情的相关内容,只有用英文在谷歌上才能搜到,我在此保留了书名和人名,方便各位自己去进一步查询。
《Lives in the Shadow》中文名:《生活在阴影中》1991年5月出版,作者是是克里希那穆提的私生女,她的英文名:Radha RajagopalSloss,这本书在亚马孙上有售,电子书已经正式出版。
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写出了她认为的事实。“我是一名目击者。当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将克里希纳的信件发给我的母亲,我的母亲也证实了这一点。
我的父亲Rajagopalacharya Desikacharya 和母亲Rosalind Rajagopal曾经是克氏的朋友和同事,在那段时间里,我的父母和克氏一起住在加州。这位非传统的印度哲学家曾经是我的家庭成员,但他同我父母的关系最终恶化,被一场旷日持久的财产官司彻底摧毁。“
“我很难解释父亲,他身上保留了印度教的影响,他说在我出生前他已经看出倪端,但他觉得无论个人感受如何,他的承诺是更重要的,那就是照顾克氏的生活起居,身体健康以及财产。”
“在那些日子里,他从未谈论过自己的感受。 他只是继续做着他的工作,然后诉讼开始了,他想走开时已经为时已晚。”
“我母亲对克里希那穆提有着不同的看法。 她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分裂,她认为自己有时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毕竟她开始照顾克氏时只有十九岁。我从来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经历过震惊过程,因为我写的东西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随着角色的逐渐展开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本书以揭示克里希那穆提私人生活的细节而闻名,特别是克里希那穆提与作者的母亲长达25年之久的地下恋情以及三次人工流产,最后,克氏与Rosalind的决裂和怨恨,以及和她丈夫之间延续多年的官司,被《东方之星》传记作者称作是“克氏生活里最丑陋的一章”。
书中描绘了克里希那穆提周围迷人的社交圈子,他们由国际知识分子和贵族组成,形成了一种精神喷气机。
关于克氏与Rosalind的关系,克氏爱好者都不否认这一点,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
克氏虽然没有公开他们的私情,但他也没有竭力隐瞒,圈内人都知道,克氏的大量私信也证实了这个关系。他们的好朋友,著名的赫胥黎夫妇,在信里都把克和R当作夫妇来对待,并且邀请他们带女儿去他们家度假。《东方之星》的作者认为,克没有公开这件事儿,可能是因为克氏憎恨这会带来的粗俗反应和轰动。
克氏的前女友说:他被推到高处成为大神一样的存在,他无法准确的建立实际的家庭关系。
有人说: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领袖的人格魅力与智慧的错误混淆。他的追随者们对这本书感到震惊和愤怒,认为书中所讲的事情是反传统的。
本文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 作品的伟大贡献和价值。
二 克里希那穆提最厉害的决定,毅然决然地退出被人崇拜的偶像位置。
三 克里希那穆提诡异的爱情,这位反思了一辈子的智者,在面临官司诉讼时,打破了曾经的美好和友情,一直到死都没有修复。
四客观看待每一个优秀的作家,他们也是普通人,和我们一样,有着各种真实的需求和感受。越是优秀的人,身后的阴影面积越大,因为他们不会按照普通人的常理出牌。
备注:关于安妮•贝赞特博士和克氏的故事敬请参考《克里希那穆提传》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