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华夏分裂后为何形成北强南弱局面

2017-07-15 17:25阅读:
华夏分裂后为何形成北强南弱局面
来源:人民网 作者:徐焰


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国完成统一,华夏大地是一片分裂战乱和经济凋零的惨状,期间只有西晋达成过10余年的统一与和平。接着,这个昏暗王朝又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惨重的皇族内战——八王之乱。北方游牧民族乘机南下关内富庶地区,“五胡乱华”致使天下崩坏的局面一发而不可收。


北方胡骑能势如破竹地打败中原军队,主要在于军事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骑兵优势,此时武器装备的一项重要发明就是马镫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这种骑具最早出现在中国的西晋,是冷兵器时代一项改变作战形态的重大发明。


马镫出现后,骑兵身体就有了借力之处,长距离行军也能减轻腿部疲劳,从而能实施快速远征,这特别有利于驾驭北方良马的骑手征战。过去没有马镫时,游牧民族骑手的作战方式主要是趴在马背上射箭,主要由骨头制成的箭头难以穿透汉族军队的盔甲,汉军骑兵的金属箭头具有明显的优势。有了马镫后,北方游牧民族就能凭借体力强项,在近距离格斗中取得优势。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比过去更显重要,北方兵马强于南方军队的中国古代战争态势就此形成。


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西晋灭亡,逃到江东的士族拥立司马睿定都建康(南京)建立东晋。这个司马氏家族的幸存者南下后仍然昏庸,当地豪强控制实权,使东晋王朝始终是一个动荡不稳的政权。南渡君臣虽常北望故乡“新亭堕泪”,并有“闻鸡起舞”的祖逖一再率兵北伐,但由于没有强大的骑兵和得不到朝廷及士大夫的诚心支持,最远也就只能到达黄河边便退回。


南渡移民的第一代的确还想“恢复中原”,其第二代、第三代成为社会主导者并适应南方气候后,便感到秦淮金粉地、江南鱼米乡远胜北方,贪图安乐成了普遍风气。江南本地望族依赖朝廷扶助,也不希望皇室北还。当时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虽一再派兵南进,
但其骑兵进入江淮水网地带便陷于被动。同时,东晋虽取得过淝水大捷,但北上反攻也很快被打退。于是,南北朝廷认同“南船北马”的各自优势,加之双方内乱不已,200多年的对峙便难打破。


东晋末年北方分裂,南方军阀刘裕曾利用这一机会出师北伐,于416年和417年收复洛阳、长安。宋代词人辛弃疾曾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形容这一南军的罕见战果。在此出现华夏可能一统的机遇面前,江南士族却群起反对北迁受风霜之苦。刘裕进退两难,顾虑后方不稳返回建康,留下儿子和部分军队守卫汉室祖先的发祥地。留守秦川的江南子弟一遇寒冬又军心动摇,面对胡骑进攻一战即溃。刘裕得知败绩后大怒,决定再次北伐,士族们却苦劝拦阻,使他最终只有“登高北望,慷慨流涕”。东晋之后的南朝四代,皇室士族都谈佛论道,醉生梦死,连“仓皇北顾”的心情也全无。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北方游牧民族实行部落兵制外,盛行的主要是曹操奠定的军户制度。当豪强主政和军阀领军时,这一制度弊端很大,军官可以把军户当农奴或私人部曲,南朝军队大都如此。不过抑制豪强后,军户制还可以发挥出优长,这是因为被定为军户的家庭不必向政府交纳租税,只担负兵役。每逢战争结束,很多士兵便可以回家种地,父老又可以子继。此种兵农合一的政策节省了朝廷的军费开支,避免征兵制增加农民负担及妨碍生产,能使国家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


北周政权及继承它的隋朝利用当时战乱造成荒地众多的条件,分给军户一定的土地(所有权属于朝廷),使普通农民为求授田纷纷投军,兵源状态一度改善。隋军又有骑兵优势,因而能在589年灭掉南陈政权,这可以说是军制的改善促成了华夏大地重新统一。(文/徐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