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云南人吃菌子的几个"迷信"

2017-07-13 21:12阅读:
​雨季,是云南人的中毒高发季,每年都不知道要报道多少起中毒事件,大多是和菌子的食用有直接关系的。就算这样,也没有动摇到云南人吃菌子的决心。

呆久了你就会发现,一些吃菌子的小“迷信”在云南人的厨房是比较普遍的,有点好玩有点可爱有点.......但这些做法,真的有助于避免中毒吗?你还别怀疑,下面提到的几种做法,是真的需要注意!

一、炒菌法宝:蒜
这个算是科学,不算迷信。大蒜是吃菌人的试毒银针,炒菌子一定要放。把白生生的大蒜和菌子一同炒制,如果大蒜变黑,这锅菌子铁定不能吃。

这一习惯,让云南人保留到了吃人工菌里,即使知道无毒,大蒜也是不能少的配料。闻到炒熟的大蒜味,就像闻到了菌子的味道。

二、炒菌子的时候不能盖锅盖、不能说话、不能掉灶灰进锅、不能放味精、不能炒焦.......

对于某些种类的菌子,比如牛肝菌、见手青,常吃,但稍微处置不妥当一些,就会中毒,并且同一桌吃饭,其他人吃了没事,独一个人吃了出现中毒症状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些状况不像菌子没炒熟直接吃中毒的那么直接,而是太过魔幻,因此民间就慢慢流传出一些整治偏方来,真的是偏到不能再偏的方:
比如超菌子的时候千万不能盖锅盖,必须敞开了炒

炒菌子的时候不能说话,要到装盘了才可以破咒说话

炒菌子过程中,不能尝盐的咸淡(这个有一定道理,万一吃到半生不熟的菌子,是有中毒危险的);

再比如买菌子的时候必须买有虫洞的,因为虫吃了没事,大概说明没毒,但也有种说法,有虫洞的千万不能买.......这就得看菌的种类了。

炒菌子的时候不能放味精、要注意不能让天花板上的灰或是灶顶的黑灰掉到锅里、千万不能把菌子炒糊了,这三种说法,听起来倒似乎可以有点科学道理加以解释,诸如“因为灶灰中含有某种物质容易起反应”“味精炒焦会和菌子发生化学变化”“菌子炒焦会刺激出菌子里的毒素”之类。

还有,炒菌子作料不能多不能多不能多无需讲究各种调味料,它本来已经很鲜了,加多了万一中毒呢?配料除了大蒜,也是越少越好,最多再来点青椒就行,少数几种菌子可以放韭菜炒。

总之,“小心总没错”,这是云南老辈子人会给你的忠告,不是对于你的人生建议,而只是对炒菌子这件事。

三、这个山头能吃的菌子,对面山头不能吃

雨天的山上,到处都是蘑菇,为什么价钱还那么贵呢?因为不是所有菌子都能吃啊。

几乎每一座山,哪怕就是后院菜园,在一阵雨过后,也会长出菌子。一个外地人如果在这样生命力旺盛的雨季去到云南,看到漫山遍野都是菌子,高兴得手舞足蹈,以为随随便便就可以捡满一筐菌子回去,那真是想多了,除非捡回去是为了做研究,而不是为了吃。

菌子能吃的种类多,不能吃的更多,长得像的多,长得像的不能吃的更多,这个是需要经验、手感、还有运气,不是每个人都能捡到能吃的菌子。

菌子生长的条件也直接影响到有毒与否,所以你应该不难理解,为什么说“这个山头能吃的菌子,对面山头不能吃”了。所以每个地方能吃的菌子是不一样的,要入乡随俗,吃本地大多数人吃的那一种,而不要按照自己的老经验任性乱吃。

四、这棵树下能吃,那棵树下不能吃

这属于小标题党,其实意思是,某些树种下面长的菌子,是不能吃的,这和上一点类似,说的都是菌子的生长环境。

比如云南人大多知道:桉树和一种漆树下长出的菌子是绝对不能吃的!如果一家人吃了最寻常最安全的菌子中毒了,那么追根溯源,那些菌子可能就是在这些能够刺激出毒素的树下长起来的。

五、不要多种菌子混着吃

这一点,也是需要注意的,最好一种菌子作一种菌子的吃,不要把三五种菌子混在一起吃,除非那样的吃法已经几十年没事。因为害怕菌子之间会起化学反应。所以老辈云南人对对于吃多种菌子混杂的菌子火锅是抱观望态度的。

况且,菌子混着吃,也没有单炒好吃,纯属浪费。

六、只吃一顿,不吃回锅

每到菌子季节,云南本地报纸上关于菌子的新闻,除了教你辨别市场上的菌子,发布中毒新闻,教你如何安全吃菌之外,还有一篇是几乎每年都可以翻出来一字不改的再发一次的,这就是“菌子到底能不能回锅、到底能不能用微波炉加热?”但这种问题基本只是提出问题而已,并没有给出一个铁板钉钉的结论。

就像辩论赛的两方,各说各有理,可以说是相当随缘的事情了......不过可以肯定一点的是,油鸡纵和油浸干巴菌不在此例,这两样云南人都当成酸菜那样储存来吃的。

菌子只吃一顿的好处是,做菌子的时候只做一顿的量,一家人分食,到每个人肚子里的不会太多,即使有毒,也可以少些危险。类似的解决方案还有,不要连续几天吃同一种菌子,特别是牛肝菌和见手青。

菌子中毒有多种不同的反应,比如头晕、恶心、反胃、出冷汗、神情恍惚看到幻像等等,即使是最轻微的症状,也一定要赶紧去医院看看才“把稳”!
上面这些“迷信”,是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留下来的,一部分是传说下来的,诸如“长虫过处的菌子吃不得”(长虫就是指蛇),一部分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吧,这就需要做实验来拿证据了。总之,一句话“小心驶得万年船”不会错。
另外还有很多关于食用菌子的“小迷信”小说法,本地人想到的,来补充一下呀,有些真是又好玩又必要呢。
(图片整理网络)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