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假日经济

2020-02-21 15:23阅读:
     假日经济
        刘在平
  社会变革频率加快的时期,某种事物刚刚诞生便需要立即转型,实在不乏其例。而最为典型的新近事物,莫过于“假日经济”。也许,“假日经济”给人们带来的新鲜与刺激才露端倪,其“优越性”和“高效益”刚刚营造着激动人心和欣喜若狂。然而,泱泱13亿人口大
国,全国性大幅度延长节庆假日,决非小事一桩。牵涉面之广、影响之深重、与包括公民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体利益相关之密切,不可等闲视之。视其在“国策”等级上有一席之地亦不为过。现实往往比某种事物的初期效应尤其是比人们的心情和感觉更为冷峻,而讲效益的年代无疑更呼唤理性。
“旅游潮”、“消费热”、“城乡反串”、“参观大军”……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假日活动,构成蔚为壮观的假日景象,其中虽有政治、文化的意义,但经济意义则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重心。数字表明,经济效益的确可观,给久拖未愈的“内需不振”、“消费疲软”注射了一针兴奋剂。然而,几乎所有媒体在欣喜之余,都表达着一种无奈——旅游部门需要“做好准备”,空运客运需要“转变观念”,科技馆亟待扩充容量……长城脚下,汽车延绵数十公里难以蠕动,上不去、下不来的游客到了长城也难成“好汉”,感叹“花钱买罪受”。
华山狭窄险峻的山路上,远道而来的游人露宿山腰,忍饥受寒,许多人半途而废。名胜美景拥挤不堪;车站机场人满为患;交通要道
水泄不通;大小商场人头攒动。别无选择的假日出动,无可逃避的排队等待,使多少人乘兴而出,扫兴而归。冷静地想一想,“假日经济”,
真的需要如此的代价吗?这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得不偿失?
  在极为集中的假日里掀起人潮,本来就是人口众多的大国之“忌”。让商家或有关部门做好“接待”、“容纳”、“保障”,谈何容易。更遑论让消费者满意、轻松、潇洒、欣慰。科技馆参观者比平时多几十、上百倍,比以往高峰期陡增好几倍,你让它再盖几个棺吗?而管
理和服务呢?展品和档次呢?一种无法让消费者满意的“假日市场”,其真实、内在的价值究竟如何评估?即便是景点、馆所、铁路、航运、商场等等真的扩大了,“转变”了,则是更大的得不偿失。以华山为例,再开一条上山之路,不仅耗资颇巨,而且平时是浪费,更重要的是破坏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特色,毁损自然、消殒天趣。软件上的“奇峰兀起”已是比例失调,硬件上的“局部肥胖”更不可取。当“假日经济”牵动更多社会层面的时候,本来就缺乏和谐的经济生活会更加畸形。高度集中、过分密集的假日现象,还造成社会机体运转的梗塞,在极大范围内牺牲效率,实在是“难以承受之轻”;交通滞涩本身就是时间的浪费;难以遏制的垃圾、废气、噪声、尘土等污染不会随着假日的结束而烟消云散。至于游览的意趣、参观的收获、休闲的美好、亲情的韵致……这些度假生活中本来的题中应有之义,即使不被“剥夺”,也至少被大大冲淡。
假日,你的本色是什么?你不应该是浪漫、温馨、和谐的“小夜曲”吗?而眼下,你不过是挪移着都市的红尘和嘈杂、平日的紧张和焦虑。——这还是假日吗?
  还是回到经济上,算一算:本来某种货物积压,假日里却临时“短缺”,厂家连日赶产也供不应求,如果假日是分散的,从容不迫的销售应该更多。景点容纳不下的人流,“溢出”部分实在可惜。许多人对“大潮”而生畏,或因买不到机票车票而却步。有一些部门,
别人放假他们忙,无法度假;值班者也会牺牲假日。一方面,消费者得不到应有的享受;一方面,大量“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掘,造成双重的浪费。从需求来说,子女寒暑假需要陪伴、孤独的老人需要探望、妻子想精心美化家居、丈夫想外出旅游、家乡父老呼唤游子、远
方旧友渴盼团聚……这么多的需求,非要被固定的“七天”给“框住”,流失了多少需求和消费的张力。
  延长假日,使公民的“休假权”得以实现,然而,完全可以将假日的支配权交给单位、企业和个人。——即交给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实实在在的主体,这样才能使“休假权”的实现真正到位。每个公民每年有20多天假期,可以一次或两次休假,由个人与单位、企业协商安排。这样的假日对个人来说,由刚性变为弹性;对单位或企业来说,由完全被动变为相对主动;对商家或有关部门来说,由难以招架的“洪峰”变为从容接纳的“河流”;对于社会来说,由畸形变为协调。个人根据需要,使假日安排得有条不紊,丰富多彩;商家把握假日消费的脉搏,自然会将销售、服务、管理、接待搞得有声有色。单位或企业不必要停工停产。任何部门或行业都尊重职工个人的休假权,体现了总体上的公平,扩大了消费面。而价值规律这只“无形的手”将会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这时的“假日经济”才是成熟的,这时的“假日”,才会以其本来的韵律,弹奏出“小夜曲”动人的颤音。
  假日,本来就是双向的机会。诚如萨缪尔森所言:“你如何衡量一条马路或一个公园的价值,如何衡量保健或安全管制的价值?正如学生的时间分配也可以运用机会成本得到解释。”消费主体对假日无支配权时,机会成本的提高在所难免;商家同样在付出高额的机会成本。高峰式、集中式、拥塞式“假日经济”机会成本的昂贵,原因在于它仍带有计划经济的余威,制约了价值规律的作用,以及需求的弹性。
眼下的“假日经济”亟待转型。如今,集中与分散、共性与个性、“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之间的辩证关系被演绎得越来越奥妙神奇。拒绝拥挤,摈弃紧张,对“高峰”和“大潮”说不——我们应当用和谐、自然、舒缓来打点社会生活,应当用老子“道法自然”的伟大教诲治疗一下臃肿与焦躁。也许,真正成熟的“假日经济”,会为经济运行、民众安康注入真正持久生机与活力。

(本文写于大约20年前,略作修改分享与此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