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淮南第一叛为什么匆匆落幕

2016-11-10 08:08阅读:
淮南第一叛为什么匆匆落幕

曹魏后期有个“淮南三叛”,其第一叛是太尉王凌。高平陵之变后,王凌认为曹芳不适宜再当皇帝,而楚王曹彪年纪较大又有才能,想另立曹彪为皇帝,建都在许昌。经过两年多的谋划,嘉平三年(251年)春天,王凌借着东吴大军出动,以讨伐东吴为名,大规模动员军队,准备行动。部将将王凌告发,司马懿立即出动京城驻军由水路前往讨伐。由于司马懿的大军突然到达,王凌自知大势已去,于是自缚前来向司马懿认罪。司马懿召见王凌,表面上不动声色,还把王凌上交的印绶、节杖、斧钺还回,但实际上却是以护送为名,指派六百步兵、骑兵把王凌“押送”回京城。途中,王凌自知罪责难逃,服毒自杀。政变从四月开始,到五月王凌自杀,前后一个月的时间匆匆落幕。
淮南第一叛为什么匆匆落幕
司马懿(图片来自网络)

王凌的
政变失败为什么如此迅速呢?
王凌的行为是谋逆,这让他在道义上处于劣势
事情的起因缘自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杀了曹爽,一时间大权独揽,这让王凌心中产生了一丝不满。在他看来,皇帝曹芳昏庸懦弱,受制于权臣,已经不适宜再当皇帝。同时他听说,楚王曹彪有才能,年龄还大,就想拥立他为皇帝,到原来曹操最早建都的许昌去建立都城。
曹芳不是个有能力的皇帝,这个毫无疑问。但没有能力就不能当皇帝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皇帝的继位是有一套制度的,在这套制度中,能力从来都不是优先考虑的因素。什么才是当皇帝的决定因素呢?一般情况下,要想当上皇帝需要得到上一任皇帝的指定和血统的亲近。魏明帝临终指定曹芳为太子,他没有儿子,因此这养子曹芳也就成了他最亲近的继承人,养子也是儿子嘛!因此上,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否定曹芳为皇帝。况且,曹芳已经当了九年皇帝,这时候提出来曹芳能不能当皇帝的问题,就是一种谋逆。正因为如此,他根本就不敢把自己的观点明白的提出来,而只能是寄希望于自己的军事地位,通过政变来实现政治目的。而这种把自己放在谋逆之位的行为,已经失去了道义上的有利地位,也可以说,政变从一开始就是缺乏成功的基础。
有一种情况,司马师不是也把曹芳废了吗?但王凌和司马师的情况并不一样。这时候的司马师,已经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对于不服从自己的人可以生杀予夺,也就是不戴皇冠的皇帝,王凌根本就不能相比。尽管如此,司马师还是拿出皇太后来镇压众卿大臣,而不是以自己的名义。
还有,王凌要拥立的这个曹彪,究竟有多大机会可以当皇帝呢?正常情况,废掉曹芳,就应该在明帝的儿子(养子)当中寻找,司马师立的曹髦、汉初吕后立的汉少帝就是这种情况。汉初吕后立的汉少帝后来不被众大臣承认,向上溯及,就立了汉惠帝刘盈的弟弟刘恒为皇帝。对应曹魏的这种情况,就是只能再立曹睿的弟弟当中的一个,而这个人还必须是曹丕的儿子。王凌要废曹芳的时候,魏文帝曹丕的儿子还有好几个,怎么说也轮不到他曹彪身上。有一种说法,司马师当初要立的皇帝是彭城王曹据,遭到了郭太后的反对。太后说,彭城王是我的小叔父,今天让他当皇帝,你们将如何处置我?这样才重新考虑立了曹芳的弟辈曹髦为皇帝。不管这个事情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至少说明曹丕的弟弟们当皇帝的可能性已经是微乎其微。王凌搬出这样一个人来,就是把自己立于必败之地。
实际上,他政变的目的,并不是找一个好皇帝,而是要取代司马懿掌握魏国军政大权。
王凌的目标指向不清,这让他在政治上处于劣势
三国时期,诸侯有了势力就想闹独立,这并不新鲜,关键在于,聪明的诸侯没有人把目标对准皇帝,而是把矛头对准那个掌握皇帝的人。比如说曹操时期,诸侯投降就说是归顺朝廷,和曹操开战就说是讨伐汉贼,就是不能说要换个皇帝。王凌所处时代,三国各自的国家结构早已经确立,这种要更换皇帝的做法无一例外会被人冠以谋逆之名。历史上,这种以诸侯反对中央的行为,最开始都是要另找一个借口,比如那个有名的“清君侧”。其实在上层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起事者要干什么,但对于一般士卒和民众来说,这反对皇帝和清除大臣还是有区别的。撇开成功与否不论,王凌最应该的是把目标指向司马懿,最起码,他的号召力会更大,对自己会更有利一些。即便是找一个老曹家的人做个挂名的“首领”,那第一步也应该先把矛头对准司马懿。就像后世的那个“靖难之役”,无论是南京还是北京,上层的人谁不知道朱棣要当皇帝?但人家就是要说奸臣把持了朝廷,形成了国难,所以才要起兵。当下的例子,人们为什么要把司马懿诛杀曹爽称之为“高平陵之变”?说到底这也是魏国的变天!但司马懿比王凌高明,排斥曹爽就说曹爽一人,当事情成功了,谁又能挡得住司马懿的大清洗?其实,在执政大臣你死我活的较量中,也会有一个大臣选边站队的问题,但因为不涉及皇帝,总有些人还是可以保持中立的。想立皇帝却不同,所有的人都没有了中立的可能。所以说,王凌没有把目标对准司马懿,让他在政治上也处于劣势。
王凌的军事行动仓促,这让他在军事上处于劣势
本来,王凌政变有一个很大的依恃,那就是外甥令狐愚。令狐愚是兖州刺史,屯驻在平阿。兖州是曹操起家的地域之一,许昌以及曹彪所在的白马都在这个辖区内。王凌曾任征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这就是舅舅和外甥都握有军队,掌握着曹魏东南方的军政大权,表面看来还是具备一定的政变条件的。但是,就在王凌策划政变的第二年,令狐愚却死了,兖州刺史换成了黄华。令狐愚之死不仅仅是一州人事的变动,而且还是这一计划的泄露。令狐愚死的时候,他的幕僚杨康正在京都司徒府上上报兖州政务,听说令狐愚的死讯,非常害怕,立刻就向司徒高柔揭发了王凌令狐愚的计划。也就是说,王凌的一举一动已经不是司马懿高度关注那么简单,而是受到严密防范的性质了。黄华的就任就是防范的措施之一。所以,当王凌准备起兵,派人向黄华联络的时候,黄华却将王凌告发了。还有,政变是在嘉平三年(公元251)进行的,本来魏吴两国军队刚刚打了一仗,吴国军队又堵塞了涂水,王凌上报请求讨伐吴国,皇帝却下诏不允许!说是皇帝不允许王凌用兵,还不如说是司马懿不允许用兵!很显然,王凌想借机集结军队政变,司马懿知道他要干什么,所以要将这条路给他堵死。王凌集结军队得不到允许,却仍然要联络不是自己人的兖州刺史黄华,可真是够急切的啦。
令狐愚死于嘉平元年,也就是说,司马懿早在一年多前就已经掌握了王凌造反的消息,但因为王凌位列三公,证据并不是很充分,所以隐忍不发。而王凌对杨康告发之事却毫无所知,可见两人对人对事物的了解和掌握上差别是很大的。司马懿父子三人都在朝中握有重要权力,而王凌在外甥令狐愚死后,并没有值得信赖的得力干将,这是两人在势力上的差别。当王凌道义上不占优势、政治上不占优势,军事上不占优势,能力上又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失败也就是早已注定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