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三国最不该有争议的几位人物

2017-06-02 07:55阅读:
三国最不该有争议的几位人物

历史最有魅力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他的神秘,而是同样一个人,同样几段史料,人们对于一个人却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而更加有趣的是,随着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一个人的看法会出现更大的分歧。比如说曹操,还是在当时就有“汉相”还是“汉贼”的争议,稍后到了元明时期,戏曲舞台上给曹操涂上了一张大白脸,从此凡是有这样一张脸的都是奸臣。然而,史家却不得不正视他的历史作用,《三国志》作者要把他的经历写成“纪”,而贵为皇帝的刘备、孙权也只能是“传”。现如今,写曹操的文章更多的说他文韬武略,唯才是举,大有为曹操彻底翻案之趋势,但也不乏继续否定之言论,如他的屠城、好色以及诛杀文人等等。不用说,围绕着曹操的争论不会就此而至,争议恐怕还会继续下去。但是,在如今这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敲打着键盘出来说上几句,因而使有些本不该具有争议的人也产生了争议。
且看三国时代最不该具有争议的几个人物。
当然,由于《三国演义》的存在,小说和正史里的人物有些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周瑜,一个是“心胸狭隘”,一个是“气度恢弘”,这也让只看过小说的人无端产生了争议。尽管《三国演义》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但我们所说的争议人物,不涉及小说中的人物,因为小说里给出的场景、情节和人物行为是另外的一种特定条件,它决定了“那一个人”不是“这一个人”,因而不能放在一起讨论。所以,下面所有的人物都不是指的演义里的人,我们只讨论历史中的人物。
陈宫是不是义士

三国最不该有争议的几位人物
(陈宫 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宫是曹操手下谋士,当时的谋士都有军职,曹操东征陶谦,给陈宫留下了一部分军队留守东郡。在此期间,陈宫策动陈留太守张邈背叛,还把有名气无地盘的吕布迎接而来做了首领。陈宫为什么背叛曹操?有人认为是由于曹操杀了兖州名士边让,陈宫要为边让报仇。
果真如此,陈宫背叛无可厚非,但他接下来的行为还仍然是一种义举吗?
如果说,陈宫策动张邈脱离曹操是为了自立,成为“人中豪杰”,这还有情可原,但为什么要把吕布迎接而来呢?吕布是当时天下臭名昭著的反叛小人,陈宫迎接了这样一个人前来就是为了报仇吗?假如仅仅是为了报仇,陈宫为什么不依附更为强大的刘表或者袁术呢?尤其是袁术,他既有当皇帝的野心,又和曹操不和,投靠这样一个人,不是更为直接和实用吗?不是我们在为陈宫找出路,吕布被曹操打败后,张邈就是要到袁术处请求救兵,只是为部下所杀才没有成功,而陈宫后来也想过脱离吕布投奔袁术。
陈宫背叛曹操,是曹操对他不好吗?肯定不是。曹操东征陶谦,留下一部分军队给陈宫,在那个有兵就是草头王的三国早期,这该是一个多大的信任!用吕布老婆的话说就是,曹操对待他陈宫,就像是对待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三国时期,战场上失败投降他人的武将不少,但像陈宫这样的高级军政官员主动改换门庭的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换了一个主子还要再换一个。说到底,陈宫不过是和吕布一样,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根本就不是什么义士。那么,他为什么要背叛曹操投靠吕布呢?这是因为,此时的曹操,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人员班底,武将有自家的弟子,谋臣还有一个荀彧,另外还有一个谋略行政都很不错的程昱。尤其是荀彧,无论是才能还是资历,陈宫都无法和他相比,在这个人面前,陈宫自知道永无出头之日。但陈宫又是一个要当官就当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高官的人,而吕布手下没有谋臣,正好适合他的这一标准要求。再看看当时周边有势力的诸侯,如袁绍、刘表、孙策,哪一个手下又有陈宫的位置?像张邈这样的诸侯,策动他脱离曹操,用他的人马可以,想拥戴他自立为王,陈宫还真看不上。
那么,陈宫为什么会成为义士呢?一切只因为曹操,只要曹操没有脱离“反派”的角色,总会有人把他当成为义士。换句话说,如果不是为了贬曹操,陈宫既不会成为义士,也不会有任何争议。就像他自己所说的一样,他不过是一个不忠不孝之人,就应该被处死。陈宫死前仅有的这点点自知之明,或许也是他成为争议人物的原因之一吧!
魏延是不是反叛
三国最不该有争议的几位人物
(魏延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留下遗嘱,安排大军撤回国内。诸葛亮的遗嘱是和杨仪、费祎、姜维等人说的,魏延不在身边。但诸葛亮安排魏延断后,同时表明,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自行先发。当杨仪派遣费祎去试探魏延是何反应时,魏延果然提出,要留下来继续作战。杨仪只好整军待返,魏延气愤不过,率先一步返回。魏延沿途烧毁了阁道,还在褒谷口设兵阻挡杨仪进入国内。结果是王平(又名何平)一战魏延军溃败,魏延和很少几个人想逃亡,被马岱追上斩杀。后来被蜀国诛灭三族。
《三国志》说魏延不向北投降魏国,目的是杀掉杨仪,希望自己代替诸葛亮,并不是想背叛。所以这千百年来,对于魏延是不是背叛就是争议不断。实际上,这种背叛指的是叛国,而现在往往是把叛国投敌和内斗乱军混为一谈。我们不必要纠缠于诸葛亮让魏延断后是料定他要造反还是对他的一种信任,也不必计较他和杨仪的谁是谁非,只要问一句,将刀枪对着自家的军队,这是什么性质?所以说,魏延是不是叛乱的争论,可以停止了。
刘禅有没有能力
三国最不该有争议的几位人物
(刘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禅这个人早先没有争议,一句“乐不思蜀”就把他给定性了。有争议是最近的事情,就是说刘禅是不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
如今说刘禅有能力大概有这样一些理由:诸葛亮死后不设丞相是一种创举;诸葛亮死后蜀国又延续了三十年;投降魏国使百姓免遭杀戮;“乐不思蜀”是一种政治智慧,从而保护了一大批蜀国官员。
实际上,这些说法如果不是为了赚眼球,就是要语出惊人,把原本没有争议的事情硬扯出来拉扯一番。诸葛亮死后不设丞相,魏文帝曹丕早就这样干了,不是什么创举。诸葛亮死后,蜀国所以能够延续多年,主要是魏国内部多事,而东吴也是把中原看成是国之中心,这才让蜀国有了喘息时间。当司马氏完成了对曹魏政权的完全控制之后,蜀汉国这个溃烂的脓包,真正是弹指即破,这样一个国家的皇帝,有什么能力可言!至于投降,自古就是匹夫不齿,何况是一国皇帝!至于说使百姓免遭杀戮,为什么不在魏国军队刚进入时有条件投降?当军队进入都城,这些兵士连自己的将军都敢杀,普通百姓又怎能避免成为砧板上的鱼肉?更何况,刘禅以及谯周等一班高官,在论证了除了投降根本就没有更好的出路才做出的决定,有哪个想到过百姓?至于那句“乐不思蜀”,根本就不是什么政治智慧,自己玩一番语言文字游戏可以,可千万不要贬低司马昭的智商。除了那些撺掇投降的官员,蜀汉国抵抗的官员家庭,也就是一个诸葛亮的后人还没有彻底毁灭,原因是诸葛亮父子两代忠心为国,司马氏为了树立一个忠孝的典型,这才给了诸葛亮的孙子一个县令当当,这和刘禅的“乐不思蜀”又哪来的丁点儿关系?
这个人身上的争议,只能让人无语。
赵云是不是五虎上将
三国最不该有争议的几位人物

(赵云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虎上将”是小说用语,但由于《三国志》把赵云和关、张、马、黄放到了一卷当中,所以很多人就把这当做是真实的依据了。刘备自称汉中王,封了关、张、马、黄为前后左右四大将军,这是一个王能给与部下的最高军职,不能有五位。在这四人当中,黄忠排位最末,但仍然“与羽等齐位”,就是在职务上和关羽一个级别,只是在爵位上低一级,为关内侯,其他三人为亭侯。刘备当皇帝,关羽、黄忠已经去世,张飞、马超进封为乡侯,赵云没有被封侯。三国时期,诸侯为了笼络人才,给人封侯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赵云为什么就不能得到封侯呢?这就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封侯的问题。当时天下,虽然被封侯的人有点儿泛滥,但有一条不变,那就是有大功才能封侯。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庞统被追封为侯,法正的儿子都被赐爵为侯,到刘备当了皇帝赵云还不被封侯,赵云凭什么会是五虎上将?
至于《三国志》把赵云和关、张、马、黄放到了一卷当中来写,只是说明他们是一类的人,但并不能就此认为他们就是一个级别的人。
华佗应不应该要官
三国最不该有争议的几位人物

(华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华佗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神医,现如今说哪里出了一位神医,人们一定会嗤之以鼻,但说古代的华佗是神医则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三国时期最有名的医者,却被曹操杀了。
曹操得了一种头风病,只有华佗能治,因此被曹操留下。华佗以妻子有病为由请假回家,逾期不归,曹操多次写信派人督促都不动身。曹操发怒,将华佗杀了。曹操认为:“华佗的确能治此病。但他是个小人,在养着这个病,是想依此自重,我即便是不杀了他,最终他也不会给我治好。”华佗本来是个士人,后来以行医为业,因此而常常自己懊悔。根据这些情况,可以看做是华佗所以没有给曹操彻底地治好病,就是在向曹操要官。
有人认为,华佗该一心一意研究医学,不应该将心思用在官场上,何况官场之险恶也不是他能应付得了的。
实际上,我们不应该用现代人的观念来诠释古代人的行为,在古代,行医者的地位是很低的,低到可以称之为“贱”那种程度。在曹操眼里,华佗就是“鼠辈”,即便是给他讲情的荀彧,也说华佗的本事是“术”,和当官的人的“道”、“义”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就是写《三国志》的陈寿,也是把他列在《方技传》当中。再说收入,华佗为什么不把妻子一起迁到许都?就是他根本养不起。假如华佗是个县令,他至于把老婆孩子放在老家吗?东吴也有一个懂得医术的人,叫做虞翻,吕蒙称病返回建业时,就将他带在身边,可见这个人医术还不错。但是,这个人是个另类,专门给领导人挑刺,所以一直混得也不算好,有实质的官衔也就是富春县长和骑都尉。但这个人通易经,会打卦占卜,又因为有这么一个官职,混的比华佗那是强多了!当孙权要亲手杀了他的时候,有一个大臣劝孙权,说酒后杀“善士”,天下谁人知道虞翻有罪?所以孙权后来只将他流放而没有杀他。即便是流放期间,人家老婆孩子也跟着,不用说,人家养得起。还有,虞翻有十一个儿子,其中有四个官至太守以上,一个医者的儿子,能进入官场吗?
所以,不要责备华佗想要一个官当,在那个官本位的时代,曹操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一个现代秘书一类的官职?后来他的儿子曹冲病重,曹操眼睁睁地看着他死了,这时候曹操后悔了。我们的心情和他一样,只能是说一切都晚了。
无论是应该有的争议还是不该有的争议,为什么发生在东吴人物身上的较少呢?正所谓爱之深则恨之切,东吴这个政权,除了孙坚、孙策两位创业者,孙权之后少有人让人爱之深者,所以这该不该的争议几乎就没有了。有争议说明了历史的神秘,争议的过程也就是揭秘的过程,而揭秘的过程本来就是令人兴奋的一件好事,但要依此兜售一些自以为是的噱头,则只能是让璀璨的历史缺失了美感。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