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为何人们喜欢“把暗恋进行到底”

2018-02-03 00:23阅读:
曹怀宁心理咨询工作室-- 曹怀宁
为何人们喜欢“把暗恋进行到底”
文/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不仅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理想的“我”,还进而以这个理想形象占据他人的位置发挥其功能,以自我的欲望形式去想象自我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把异于自身的世界想象为一个内在于自身的统一世界。——拉康•雅克(精神分析学家)
为何人们喜欢“把暗恋进行到底”
1)为何人们喜欢“把暗恋进行到底”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描述了一个女子暗恋男主人公18年、直至临死才决定向他告白的故事。年轻的读者纷纷表示,“把暗恋进行到底”是如此的绚烂,发誓一定要经历一次“陌生女人式”的神秘爱情。经历过人世沧桑的读者则叹息,那不过是年少时理想主义与执着个性的寄托罢了。

确实,青春岁月时的爱情,通常是我们对于理想生活的一种折射。我们喜欢的梦中情人往往代表着我们渴望拥有的那些东西,而你之所以无法看清或确定伴侣的性格、价值观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你在他身上投注了自己的要求和渴望。

所以,你选择性地、甚至一厢情愿地解读他/她,在之后发现解读错误时自然会产生反对和痛苦。当你觉得自己看不透一个人时,也许根本原因不是他藏得太深,而是你不想看到那些让你不好接受的部分。

这并非你有意而为之,因为我们头脑的评判机制,源自于惯性和理性。


为何人们喜欢“把暗恋进行到底”

2)你只是在被感性与本能驱使行动

从小到大的环境和生活习惯,让我们的大脑学会了趋利避害的功利化评判,而理性则是各种外界标准的汇总。因此,惯性可以说是个人经历纵向维度的外在标准,理性是当下生活横向维度的外在标准,它们的交叉点,足以提供许多的依据让我们形成评判的反应。

举个例子,某天晚上,小A的手机意外找不到了,他的老婆小B的反应就是开始寻找与排查,这就好比吃饭睡觉一样是面对客观现实的自然反应,而小A则开始焦虑、疾呼,一会儿认为可能是自己没认真清点,根据往常的习惯怪责自己以免罪;一会儿又认为老婆没收好自己的东西,根据往常的经验怪责他人以推卸责任,按照我做错了、我很失败的表现产生担忧、不满、焦虑、愤怒的情绪。

这时小A所产生的行为,就是他按照自己的习惯所产生的不完整的行动。如果不是恰好手机找到,那么由此产生相互怪责与推诿,只能导致进一步的矛盾与冲突。

为何人们喜欢“把暗恋进行到底”
再比如,小H是个强势、主动的人,但又很需要从他人那里得到认可,因此她最常见的方式是以学识使人臣服。然而,当她在与旁人聊天时,并是想要了解这个人,而是想要向他人证明自己,于是如孔雀开屏一般炫示,或者急于指出对方的浅薄与无知。当对方不认同、不臣服、悦纳小H时,他会不满、不甘、生气,甚至愤怒。小H希望通过炫耀自己或打败对方,从而获取价值感。

这正如今天很多人一样,他们一般按照如下的行动准则做出反应:一、获取发泄与满足;二、获得认可与价值感;三、捍卫自己的价值感,逃避痛苦。他们对自己的三观和状态只有混沌而朦胧的觉知,大部分时候被感性与本能驱使行动,然后再用理性合理化。

戒律和控制是合理化的一个部分。当原有的由感性本能及过去经验共同构建的价值观体系无法对当前的行为——尤其是当前行为的结果——自圆其说时,戒律和控制便应运而生,以在理性上产生一种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可,来平衡先前体系出现漏洞时的不安与自卑(错误感、劣等感),但这种实际上与原有系统不兼容的噪声多了之后,便会让我们的系统陷入噪声过大、混乱、痛苦、甚至无法正常运行的状态,这就产生了心理问题。


为何人们喜欢“把暗恋进行到底”

3)多给真实的自己机会

当你意识到自己也有上面的表现时,现在,你需要用心倾听与觉察,即要求不带评判的感知内在感受。

往往,我们能够“要求”自己不带评判,却不能“自然”地不带评判。这需要练习。在每次大脑根据上述的交叉点给出理性反应时,多问自己一句,“这是真的吗?真的是我想要的反应吗?真的是我内心给出的评判吗”。给自己一些缓冲的时间,也就多给真实的自己吐露心声的机会。

真实,并不需要你去接受它,它就是真实。只有在虚假与对虚假的接受或反对、同意或不同意之间,才会存在挣扎。


为何人们喜欢“把暗恋进行到底”

作者简介:曹怀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咨询实践超千小时,主擅领域包括婚恋情感、人际交往、两性心理、人生规划、家庭关系等。自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以来,粉丝六万多人,坚持定期回复私信,无私为近六千名求助者提供咨询,咨询解答超千万字。《婚姻与家庭》杂志特邀专家,多家媒体签约撰稿人。
微信公众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caohuaining)。
新浪微博、知乎、头条号:心理咨询师曹怀宁。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