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2021-02-16 19:58阅读: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大克鼎,西周孝王(公元前10世纪末)时期,清光绪中期在陕西扶风法门寺任村出土。大克鼎与大盂鼎和毛公鼎并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镶嵌十字纹方钺,体形厚实,中心圆孔直径6.1厘米,周围环列两圈用绿松石嵌成的十字纹,十字纹内外又环列绿松石圈,深度约2
毫米,用胶质黏合。十字纹、圆圈纹与中心镂孔形成方圆相间的图案,排列整齐有序又富于变化。
钺是长柄弧刃的砍杀兵器,同时也是刑具。另有一些钺,大而重,刃部平口无锋,是礼仪用器。这种钺一般都出土于随葬精美礼器的墓葬中,是一种君权或军事权力的象征。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父乙觥,觥盖前端是幻想中的动物头部,有一对长颈鹿的角和兔子的耳朵,双目圆睁,两角后各有一条屈体小蛇,中脊浮雕一条细长卷尾小龙,盖后端是一只牛头,双角突出,长舌上翘,与器尾的牛头把手形成对应。腹部饰大凤纹,体态雍容华贵,神情肃穆,其余诸凤鸟装饰在圈足、主凤背上及器盖各部位,各具形态,错落有致。整体铸工精湛,纹饰华美,造型庄重,有浓烈的神秘色彩。觥器、盖相对对铭刻“父乙“三字,是“氏“为父乙做的器物。
觥是盛酒器,造型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以动物形象,特别是牛或羊的形象作为器物的造型;另一类是上半身仿造超自然动物形象,下半身则是器物的造型,如父乙觥器足作圈足的式样。此器纹饰不施底纹,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纹饰的新风格。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虎簋,西周中期,重12280g。相传为陕西凤翔县出土。器盖顶部作莲瓣形捉手,腹部两侧设龙首耳垂珥。盖面、腹部及方座的四壁均饰流转的波曲纹,龙首耳附耳饰重环纹,口沿和圈足饰由动物纹变形而来的窃曲纹,口沿的窃曲纹兽目突出,圈足之纹饰则省略兽目。附耳与器腹采用了西周中晚期较为流行的铸焊工艺,即两耳与器身分别铸造后,在两者的连接处再做陶范,然后用铜液浇铸其中,使两者相连。器盖同铭为一象形的虎字,应该是作器者的族氏。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四羊首瓿,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11世纪)。瓿是一种盛酒器.此瓿大口,短颈,广肩,深腹。肩部置羊首四具,间隔一鸟。腹部饰乳钉纹.圈足饰兽面纹,并有三方孔。通高38.8cm、口径31.6cm、底径29.1cm,重14.24kg,整器体积宏伟,颇为壮观。全器铜质矿化,生成碱式盐酸铜,然而表面光泽度保持良好,且呈翠绿色,此系红壤土层出土青铜器的表层的特征。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子仲姜盘,春秋早期,形体较大,口径45厘米,高18厘米,重124千克,器质厚重。口折沿,浅腹,圈足,圈足下置三只立体爬行猛虎。盘壁两侧设有一对宽厚的附耳高耸,其外侧装饰有云纹。盘的前后各攀有一条立体曲折角龙,龙头耸出盘沿,曲体卷尾,攀缘于盘腹之外壁,作探水状;腹壁装饰着变形兽体纹。
盘内底铸有浮雕的鱼、龟、蛙等水生动物,中心是一只带有头冠的雄性水鸟,边上为四条鱼,外圈为四只头上无冠的雌性水鸟,造型生动。所有的动物均可原地作360度的转动,绝无仅有。盘内小动物平均长度只有65厘米,对于春秋早期青铜器铸造技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铭文记录6月初吉辛亥日,大师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祈福之盘,用来祈求长寿。铭文书体工整,文字精炼简要,并且有许多用语用韵异常精妙,整篇铭文是学术价值极高的史料。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西周师寰簋 ,盛食器。高27厘米,重9.18千克,口径22.5厘米,底径24.3厘米。器形甚大。宽腹,圈足,下置三兽足。腹部两侧有大龙耳,下垂珥。造型庄严而浑厚。盖线及器口饰兽目交连纹,其余均为平行脊纹。簋内铭文记述宣王命令师寰率师讨伐淮夷的事件。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倗生簋 西周中期,器形高31厘米,口径21.9厘米,侈口鼓腹,圈足连铸方座,兽首耳作大象卷鼻形,圈状捉手。盖沿和器口沿饰涡纹间以夔龙纹,盖上、器腹和方座中部饰直棱纹,方座边饰S状变形龙纹。
倗生簋也称格伯簋,传世共四件,铭文相同。一件在上海博物馆,器具齐全,一件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一件在台北故宫,另一件下落不详。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交龙垂鳞纹鼎,春秋晚期,迄今发现的这一时期的大鼎制作工艺和装饰都较为简单,而这件大鼎通体满饰花纹,甚至连鼎足底部亦装饰有兽面纹,整体装饰极为精彩罕见。作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国君所用的青铜礼器,它既是迄今所知春秋时期最高等级的青铜礼器,也是目前所见春秋时期工艺最精美的青铜大鼎。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牺尊,春秋晚期,古代盛酒的礼器。青铜器作水牛形,牛腹中空,牛颈和背脊上有三个孔,中间一孔套有一个锅形器,可以取出。牛背上的锅形其可以盛酒,空穴注水装于牛腹用来温酒。此器形态稳重,虽然四足矮短,但牛兽上充满张力的双角、圆瞪的双目保持了真实感。《周礼》六尊之中,最华美的就是牺尊。这件牺尊集盛酒、温酒为一体,为目前发现的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吴王夫差盉,春秋晚期。整个器型极为规整优美 古朴典雅,堪称中国春秋晚期青铜铸造的上乘之作。通体上下由龙纹装饰,表现其出身高贵,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宫廷礼器。盉的顶上有盖,盖上有系,套在链上的一端,另一端与提梁上的小系相接。盉上刻有铭文:“吾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不仅标志着此盉的身份,更揭示出2500多年前这位君王的一段情感故事。
盉,通说为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

吴王夫差盉,春秋晚期。整个器型极为规整优美 古朴典雅,堪称中国春秋晚期青铜铸造的上乘之作。通体上下由龙纹装饰,表现其出身高贵,应该是春秋时期的宫廷礼器。盉的顶上有盖,盖上有系,套在链上的一端,另一端与提梁上的小系相接。盉上刻有铭文:“吾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不仅标志着此盉的身份,更揭示出2500多年前这位君王的一段情感故事。
盉,通说为盛酒器和盛水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主要用途是盛水以调酒。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透雕蟠龙鼓座,春秋晚期。鼓座上方有中空的圆筒,用来插鼓,下面是与鼓体垂直的高台边,设四个衔环铺首,可供移动时候搬运用。鼓座台面上设置有造型生动互相咬合的透雕圆雕蟠龙,极有气势。
透雕蟠龙鼓座上有九条龙。下部最边上三条龙首尾相连,围成一圈。中部有六条龙,三条头朝上,三条头朝下。下部的三条龙,咬着中部头超上的龙的尾巴。中部头朝下的龙,咬着下部围成圈的龙的中间。中部头朝上的龙,咬着上部一圈边沿。头朝上的龙,有翼无足。头朝下的龙,先有足,后有翼。这样中圈的龙翼同圈,相互稍稍交错。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吴王夫差鉴,春秋晚期,高45厘米,口径73厘米、重45公斤。该鉴大口平底,器腹两侧有虎头状兽耳,耳上饰兽面纹,兽的额顶又饰一高出器口的长鼻兽。另两侧装饰了立体的卷尾双角龙,两条龙攀缘器壁,咬住鉴口,炯炯有神的双目窥探鉴内,作探水状,非常形象生动。除了立体的双龙,鉴的口沿、腹部均饰繁密的交龙纹。这种体躯交缠、盘旋的龙纹,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器内壁有铭文两行十三字,记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为吴王夫差宫廷中御用之物。鉴是一种水器,在日常的生活中有时也用来盛冰。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兽面纹龙流盉,春秋中期,此盉为调酒器,呈钝三角形 长流作龙形,已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龙耳尊,春秋早期。龙耳尊形体较大,器壁厚实,器身呈蓝锈斑,双耳呈铜绿色。大口广肩,肩腹部两侧以巨大的龙形耳为把手,故名龙耳尊。龙作回首状,竖耳,突目,张口,卷尾,充满活力,形态生动。器身饰以横条脊纹(也称瓦纹)为主题,粗大凝重。肩部、圈足和龙身饰云雷纹,这是吴越文化青铜器流行的纹饰,具有显著的地区特征。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八牛储贝器,西汉,这件青铜器高51 厘米,底径29厘米,重15.2千克。是汉代云南滇族特有的青铜器。出土时里面装有贝币,器盖以八头牛为装饰,所以被命名为“八牛贮贝器”。
上海博物馆-典藏青铜器

战国五牛枕,汉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