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活动中,纯粹通过资本而不是(体力或脑力的)劳动获利的行为我们称为投资。做这样行为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投资者。然而在整个投资者群体中,其中每个投资人所扮演的角色其实是不一样的,我将其中一部分获利低于其应有(合理)资本获利的人称为贡献者,相应的高于其应有资本获利的人称为摄利者(最初我本来叫这样的人为掠夺者,一想到很多我尊敬的投资者甚至企业都属于这一类,甚至或许还包括自己在内^_^,遂感觉这个名字实在有些刺耳,便改成了这么一个较为温和的叫法,但改变不了本质)。并且按照定义我们知道,摄利者额外获利部分正好等于贡献者失去的本应该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利润。
那么到底如何判断区分哪些是贡献者,哪些是摄利者,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类呢,如何避免自己成为受伤的那一类呢?容我慢慢道来。
基本上,按投资获利属性,我们可以把整个社会的投资者大致分为两类:债权投资者和股权投资者。理论上每个投资者都属于其中一类,有的很明显,比如银行储蓄者,铁板钉钉是属于债权投资者,因为是借钱给银行,获得银行一个借条,凭借条是可以按约定日期换钱的。有的就不那么明显,比如投资古董的人,但稍微推敲一下也可以知道这属于股权投资者,因为没有人借他的钱,没有借条,他是古董的拥有者,最终要获利,得想法让别人购买他的资产(古董)。当然这属于广义上的股权投资者。今天这里讨论的股权投资者主要指投资企业股权的人。
我们如果把整个社会这两类投资者看成一个整体,假设他们大约可以获得6~8%的平均年收益率,这就是社会平均收益率,那么债权投资者可能大约只可以获得3~5%的平均收益率,而股权投资者则大约可以获得8~10%的平均收益率。说到这里,同样是投资者,拿资本获利的人,看上去股权投资者比债权投资者获利明显高了很多,但我们千万不能因此就说债权投资者就是贡献者,而股权投资者就是摄利者。因为定义是获利低于应有资本获利的人才是贡献者,对于债权投资者来说,虽然长期看其平均获利低于社会平均获利,但他获得了确定性(包括获利大小的确定性和获利时间的确定性)的补偿,这些资本可能本来就有这些限制要求,所以他获得了应得的利益,不算是贡献者。相应的,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也是一样,虽然长期看其平均获利可能明显高于社会平均获利,但他也付出了不确定性(包括获利大小的不确定性和获利时长的不确定性)的风险代价,所以他也获得了应得的利益,也不算摄利者。
那么到底如何判断区分哪些是贡献者,哪些是摄利者,自己到底属于哪一类呢,如何避免自己成为受伤的那一类呢?容我慢慢道来。
基本上,按投资获利属性,我们可以把整个社会的投资者大致分为两类:债权投资者和股权投资者。理论上每个投资者都属于其中一类,有的很明显,比如银行储蓄者,铁板钉钉是属于债权投资者,因为是借钱给银行,获得银行一个借条,凭借条是可以按约定日期换钱的。有的就不那么明显,比如投资古董的人,但稍微推敲一下也可以知道这属于股权投资者,因为没有人借他的钱,没有借条,他是古董的拥有者,最终要获利,得想法让别人购买他的资产(古董)。当然这属于广义上的股权投资者。今天这里讨论的股权投资者主要指投资企业股权的人。
我们如果把整个社会这两类投资者看成一个整体,假设他们大约可以获得6~8%的平均年收益率,这就是社会平均收益率,那么债权投资者可能大约只可以获得3~5%的平均收益率,而股权投资者则大约可以获得8~10%的平均收益率。说到这里,同样是投资者,拿资本获利的人,看上去股权投资者比债权投资者获利明显高了很多,但我们千万不能因此就说债权投资者就是贡献者,而股权投资者就是摄利者。因为定义是获利低于应有资本获利的人才是贡献者,对于债权投资者来说,虽然长期看其平均获利低于社会平均获利,但他获得了确定性(包括获利大小的确定性和获利时间的确定性)的补偿,这些资本可能本来就有这些限制要求,所以他获得了应得的利益,不算是贡献者。相应的,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也是一样,虽然长期看其平均获利可能明显高于社会平均获利,但他也付出了不确定性(包括获利大小的不确定性和获利时长的不确定性)的风险代价,所以他也获得了应得的利益,也不算摄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