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2020-10-24 22:24阅读: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武汉市武昌区,街区内有多座清末、民国初期的建筑。是武汉老城的缩影,是武汉最文艺的历史文化艺术街区。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是清廷负责地方军事衙门的所在地,并有以戈甲命名的营盘。1861年汉口开埠后,昙华林一带逐渐形成华洋杂处、比邻而居的地域特色。各流派建筑于此,中西文化交汇,风雨不变百年古街,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
现昙华林街武昌花园山以北、凤凰山以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1、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主要是年轻人的打卡之地。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2、昙华林街道两边各种小店、美食、饮料咖啡店形形色色,吸引了很多年轻。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3、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4、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5、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6、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7、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8、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9、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10、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11、华丽街道的里面,接地气的生活本身。
穿行在昙华林长长的小巷深处,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尽收眼底,翁守谦故居、崇真堂、刘公馆、仁济医院、瑞典领事馆、花园牧师楼等经典老建筑,让人仿佛伸手即可以触摸到历史老人那鲜活跳动的脉搏。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12、翁守谦故居。
翁守谦故居位于昙华林65号,属中西合璧式建筑,建造于1912年前后,中国传统民居院落式布局,主体建筑装饰采用欧式风格。翁守谦是福建人,曾任北洋水师官员。甲午战争中兄弟多人战死。幸存的翁公,后来弃官隐居于此,潜心修佛。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13、翁守谦故居。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14、翁守谦故居。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15、翁守谦故居前的抱鼓石。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16、瑞典教区。
瑞典教区,基督教瑞典行道会于1890年开始在武汉建设的传教基地。行道会在此陆续修建了基督教真理堂、主任牧师楼、真理中学等。除了教堂,现在仍然保存着主教楼、领事馆和神职人员用房、真理中学老斋舍。其中主任牧师楼有着最具北欧风格的大坡度屋顶。瑞典领事馆为半殖民地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两层均为圆拱券廊,外墙为假麻石粉面,四面坡顶覆盖红平瓦,是西方唯一设在武昌的领事馆。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17、瑞典教区。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18、瑞典教区。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19、昙华林32号,门匾‘’刘公馆‘’,1901年建成。是一栋独门独院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保存较完好。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20、刘公馆,从门缝看到主建筑为中西合璧二层洋楼。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21、崇真堂。
崇真堂,建造于1864年,武昌的第一座基督教堂,也是武汉现存年代最古老的基督教堂。内部属哥特式建筑风格,单层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外墙,两坡屋顶。平面为拉丁十字形,开尖券窗。整座建筑简朴而小巧。该堂系英国基督教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于1864年创建,可容纳200多人做礼拜。目前属于基督教三自爱国会。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22、崇真堂。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23、崇真堂。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24、崇真堂。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25、昙华林街道。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26、花园牧师楼。
花园山牧师楼,建于1920年。二层砖木结构,对称式平面,均等五开间,红瓦四坡顶,主墙面为红灰两色清水外墙砖,通透式外廊采用连续式平卷拱及砖柱等分,阳台,老虎窗,柱头等建筑细节有明显的欧式风格。花园山牧师楼被改为一座咖啡馆。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27、花园牧师楼。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28、花园牧师楼。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29、仁济医院。
仁济医院,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杨格非牧师主持修建。该院包括门诊部和住院部两部分。门诊部建筑为两层砖木结构,四面坡屋顶,平面矩形。上下四面围廓,底层回廓由连续的罗马券构成,上层由简化的多立克柱划分构成。东侧有天桥与住院部相连。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30、仁济医院,最早为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慈善机构杨格非和中华基督教会创建的医院,也是近代西方医院传入武汉后保存完好的医院。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31、仁济医院,原名英国伦敦教会医院。这所医院与一位英国传教士杨格非的名字联在一起——1861年,该教士在与昙华林临近的戈甲营建礼拜堂,尔后开设诊所和义塾为教众和附近的居民服务;7年后,传教士将诊所和义塾迁至昙华林并加以扩建成;1883年正式改名仁济医院。1895年对仁济医院主体建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建翻新,留下现在的建筑群。医院的建筑是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附楼石拱门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32、仁济医院的建筑是中西合璧式样的砖木结构,既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廊柱,又有中国式样的下沉回廊,附楼石拱门的浮雕图案也很别致。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33、仁济医院。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34、仁济医院。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35、仁济医院。
武汉——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图36、仁济医院。
拍于2017年5月31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