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从50年的老篾匠到竹编工艺大师,他让传统手艺有了出路

2020-05-20 14:25阅读:
手艺人,一种以手工技能或是其他技艺为生的人,包括有:木匠、篾匠、铁匠、瓦工、陶工、厨子等等,用中国一句老话“行行出状元”,说的就是这些掌握着一技之长的人们。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技艺慢慢被效率更高的现代化设备所替代,这些手工艺人也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使得许多中国传统手艺失传或面临失传,让人十分的惋惜。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顺应潮流,改变自我,在机械化横行的年代,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从50年的老篾匠到竹编工艺大师,他让传统手艺有了出路
本文所有照片拍摄于浙江宁波象山。
从50年的老篾匠到竹编工艺大师,他让传统手艺有了出路
他叫张心荣,1957年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黄避岙乡的一个农民家庭。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在当时的年代,学一门手艺活可以说是走到哪都不怕饿着。所以15岁时
,张心荣开始拜师学艺,成为了一名篾匠。
从50年的老篾匠到竹编工艺大师,他让传统手艺有了出路
在江南地区,盛产竹子,在塑料制品还不盛行的年代,竹制品是生活用品中必不可少的。张心荣跟着师傅走家串户,给人编竹篮、竹筐、竹筛、竹席等各种竹制品,也算是学会了一门糊口的手艺。
从50年的老篾匠到竹编工艺大师,他让传统手艺有了出路
几十年的篾匠生活,让张心荣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老师傅。一根手腕粗的竹子,在张师傅的巧手中,慢慢变成了竹篾,这些竹篾又被编制成了各种精巧的生活用品,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会坏,就算是弄坏了张师傅也能将它完整的修复。中国人这一技艺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从50年的老篾匠到竹编工艺大师,他让传统手艺有了出路
时光荏苒,人类文明进入了21世纪,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压缩了手艺人的生存空间。张师傅的竹篮、竹筐……慢慢被形式多样的塑料制品所替代,找他修补的人家也是越来越少。年过半百的他,也来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继续坚持做了几十年的老手艺还是改行做别的?让他难以抉择。
从50年的老篾匠到竹编工艺大师,他让传统手艺有了出路
最终张师傅选择了坚守,但他认为不能再固步自封,应该往前走,让竹编技艺升级。在看到一幅山水画十字绣时,他想能不能用竹丝来实现。于是他开始满山的寻找有一定韧性的竹子,来作为他竹编画的材料。
从50年的老篾匠到竹编工艺大师,他让传统手艺有了出路
找到了合适的竹子,还得将一棵圆圆的毛竹变成如发丝般的竹丝,经过几千上万次的失败后,张荣心终于制作出竹编画的材料。接下来就是编画了,他从别人那要来了十字绣的图纸,慢慢学、慢慢的编,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师傅前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制作出了竹编画。
从50年的老篾匠到竹编工艺大师,他让传统手艺有了出路
随着慢慢掌握了这项技术后,张师傅开始自己制作底稿,竹编画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经过一年的反复研究,用了上万根不足1毫米的竹丝,张师傅编出了素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堪称竹编工艺的一绝。接下来他又编出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郑板桥的《颂竹图》、齐白石的《鹃鸟图》、张大千的《供养人》《雪衣女》、徐悲鸿的《隐形八骏图》等作品。这也让他获奖无数,声名鹊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竹编工艺大师。
从50年的老篾匠到竹编工艺大师,他让传统手艺有了出路
后来张师傅又研制出了彩色竹编画,让竹编工艺更上一层楼。从可以换口饭吃的竹编生活用品到博物馆竞相收藏的竹编画,张荣心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传统工艺的价值。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除了传承更多的是一代代人的创新,小小的传统手工艺,蕴含着大大的智慧。张师傅说:“竹编的路很长,我只跨出了一步,需要有更多人来传承。”如今是物质至上的社会,张师傅虽然走出了第一步,但愿意沉下心来传承的人却是寥寥无几。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