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NO.1607:帮扶路上

2019-07-22 05:33阅读:
NO.1607:帮扶路上
第一次去同古村农户家里,乘坐着大客车,教师集体前往,没有认路之难。没有认家门之忧,校长许老师与邻校的孟老师一同前往农户家中。
QQ群里,看到同事们传上的照片,与农户合影,晾晒农户大热天准备的绿豆汤,展示自己前行路上的“攻坚破难”——正值修路,不得不在老乡们的帮助下,找了一架梯子翻越一道高高的石堰,才到了目的地。
后来,张成双老师帮我手机定位,上传照片。
我联系的农户,在外打工常年不在家。我与农民兄弟有了几次通话。听到了朴实真诚的话语,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乡情和亲切。
再后来,又去过一次。到了那个不再陌生的山村。许学良老师,跑前怕后,替我完成一系列操作。虽然知道以后还会来,但是已经感觉到一种要说“再见”的意味。
一进存在,那些在村头聚在一起乘凉或拉呱的老人们,已经不再那么陌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有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见我们几个走到近前,问:“你们是昆仑的吧,某某来了吗?他是我的联系人。”
“某某吗?他不和我一起来,可能要到明天吧!”一位同事回答。
轮椅上的人,有了一种欣喜和期待。
本来感觉是一项任务,一种牵挂或一丝丝亲情却在潜滋暗长。
回来的路上,谭老师手里多了一个装了鸡蛋的方便袋。
“怎么?回上礼物了?”我有些羡慕,也看出谭老师有些欣喜。
“是啊!每次来,我都人家带点礼品,人家也给我回上点。”谭老师眯着两眼笑着,脸上是绽放着内心的喜悦。
昨天,我又去了一次,与孙红丽老师一
起。孙老师的老公孙哥开车,定位上传照片,都是孙老师帮我完成的。孙老师两口子热情开朗,一路的青山绿水加上两位有趣且有意义的谈吐,让来回的旅途平添一份愉悦。回来时,走的是新修的太河水库南岸沿河路。这条公路,可以让游人尽赏沿途风光。
听孙老师介绍,这条路上举办过自行车赛,比赛时封路——其他车辆禁止通行。我想象着赛手们,在这样的路上风驰电掣,可以感受沿路的水光山色,也可以呼吸清新空气。骑自行车低碳环保,与这个省级水源生态示范区相得益彰。孙老师指着掩映在绿树丛中农舍,告诉我南岸有好几个自然村,有了公路他们不管是上坡干活还是出行都方便多了。看着在公路和水库之间狭长的绿带中,传统的农舍点缀其中。这些与被强制拆除的水景别墅不同,是当地农民的传统民居。
公路南侧的山地里,有三三两两的农民在锄地。孙老师感慨地说,如果我们不是因为四十多年前恢复高考,可能也像这些农民朋友一样,正在干着地里的农活。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不付出一份辛劳就不会有一份收获。这个简单的道理,适用任何一个职业或行业,只是没有农活呈现得更加直观。
公路顺着库区南岸的走势弯曲着,有几处向北凸出到水边,成月牙状(或日月潭状),成为游人驻足休息观赏的绝佳去处。驻足眺望,蓝天白云绿水青山交织在一起,是难得一见的优美画面。这里面融入了库区建设者们的汗水智慧,更有可持续发展政策支持。
孙老师联系的农户中,是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去时只有阿姨在家,因为腰间盘凸出没有随老伴上坡干活。
孙老师蹲下身来,教他如何使用自己送来的电饭煲。阿姨喃喃着:“每次来都让你们花钱,我又没有什么给你们!”感激与不好意思,就这样写在这位质朴老人的脸上。孙老师还给老人带去了一个新炒瓢,看情感她们就像一对母女。
孙老师告诉我:“上次来,经过老人儿媳妇的杂货铺。老人的儿媳妇赶忙上前热情打招呼‘大姐,您又来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