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NO.2118:管窥智慧与悲悯的相互转化

2020-07-12 16:04阅读:
NO.2118:管窥智慧与悲悯的相互转化
今天是周日,我上午基本都在睡觉。中午饭后午休,快两点的时候,我一个人又来到了学校——想到下周一下发一份模拟试卷,我还没有做出答案。
虽然说,现在学生能力有了提升,三个好学生可以讨论出一个完整的答案。毕竟课堂时间有限,没有讨论时间,这样大好的复习时光就浪费了。毕竟,学生的地理能力,就是在做题中练出来的。今年的疫情,导致学生做题较少,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做题的多与少
做一份题,都耗费我大量的精力。
对学生而言,通过做题,可以提升视野知识面,提高综合分析利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作为教师,做题量达到一定程度,可以指导学生有余。但是遇到贴近生活生产实际的地理题,还是耗费大量脑细胞,时间一紧我便选择少做。另外,我觉得自己做多了,多数学生也跟不上。教师多做题,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提高能力,但是教师能力的提升或精讲点拨并不能代替学生理解识记,更不能让学生少做必须的训练题。
有人练三道某类题,可以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有人需要练习五道题才能掌握相关知识。
我通过学写教育教学叙事,选择了做题少的路径。这种联系课本和联系各种相关知识的能力,要求自己必须跟上。
做题少了,让学生举一反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比多做题更加累,因为学生常常不知道该复习或思考什么内容。
答案与自主思考
由于中考题接近生活和生产实际的缘故,试题内容常常脑洞大开,但仔细一想也并没有超出新课标。思路对了,豁然开朗;思路不对,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地理这门学科的教学特点,师生都不可以掉以轻心。
一个地理问题,不能得到答案,不能启迪学生思考,实际上去努力了是白搭的。一种答案,就是一种思路也是一个活学活用的过程。
有时,不急于告诉学
生答案,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升能力,让学生学会拓展思维增强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推卸老师解答的责任。
教师的会与不会
很多地理题让我崩溃,我常向学生坦言自己不会做,或向孙老师请教,或通过看书和小猿搜题解决问题。
这不会让学生感觉老师无能,反而敬佩老师的坦诚。因为他们看到不会做的老师,依然戴着老花镜、用着放大镜和小猿搜题千方百计弄通弄懂问题,所以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得到的是一种鼓励。当然,作为教师不仅要会示弱,还要展示自己由弱转强的过程,让学生从自己身上不仅学到知识技能,还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熏陶。
情怀与能力的转化
作为一名五十多岁的教师,思考力和精力下降,这个时候我常常借助人文情怀的提升弥补自己的不足。
教师会做题有思路,实际上起到一种榜样引领作用。教师的悲悯和智慧,更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
我常常用悲悯情怀和智慧,弥补自己的不足。我越来越倾向教师的意义,不在于自己多么卓越,而在于学会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
科学家和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常常成为我与学生在即将崩溃的教学活动中的调节和助力,凝聚师生人心启迪师生心智!
在十四五年前,我常常迷信于自己在学生面前炫酷——教师多么富有智慧和能力,现在觉得教师的悲悯情怀才是更加根本的所在。悲悯可以让人更有智慧,让智慧植树扎根开花结果;智慧和能力,未必如悲悯更加深入人心起到启迪心智作用。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