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保障住房顶层设计核心是房价理性回归

2019-08-17 07:28阅读:
保障住房顶层设计核心是房价理性回归
易宪容
据报道,目前中国住建部正在明确国家层面住房保障顶层设计和制度框架,以促进促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住建部提供的资料,1994年至2007年,全国共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1000多万套。自2008年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来,到2018年底,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合计开工约7000万套。
通过住房保障工作,约2亿困难群众圆了“安居梦”,改善了住房条件,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8年,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9平方米,比1949年的8.3平方米增加了3.7倍。公租房“兜底”保障,成为社会的安全网、稳定器。截至2018年底,3700多万困难群众住进公租房,还有累计近2200万困难群众领取了公租房租赁补贴。
如果按照住建部提供这些的数据,那么1994年以来,国内城市居民有近3亿以上的人口通过保障性住房让其居住条件得以解决。但实际情况与他们提供的数据有出入。经济适用房只是货币化住房制度改革开始时价格比较低的商品房,而且在这些住房开发与销售过程中,根本上就没有一套很好的配套机制,让这些住房分配到真正居住条件差的居民手上,反之不少经济适用房往往成了少数人寻租的工具。比如,北京天通苑的经济适用房,当年开发销售价格是每平方米2650元,目前的价格早就上了每平方米5万元了。这些经济适用房其实与保障性住房关联性不是太大。
可以说,从
2003年开始,香港的房地产发展模式(高房价、高地价、高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占整个住房的比重50%以上)开始全面移植到中国,但是中国的房地产发展在学习香港房地产发展模式时,却只学习高房价、高地价而把高保障性住房放弃了。直到2008年以政府财政支持的保障性住房才提到议事日程。但是在这11年的时间里,政府财政支持的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相比,仍然是小之又小。这就是为何国内一线二线城市房价过高,不少居民住房条件仍然很差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从住建部的数据来看,2018年中国人均住房达39平方米,但实际上这种平均数意义不是太大。因为,就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的情况而言,由于房价过高,由于中国许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只是一个以投机炒作为主导的市场,必然导致中国住房分配严重的不均。比如,这几天披露出来的哈尔滨涉黑三兄弟持有135套住房。而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地经常会出现。如果中国许多住房都为少数人占有,那么建造的住房最多,以人均来说没有一点意义。
而中国的住房持有均等化或解决目前中国住房分配不公的问题,是住房保障性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保障性住房顶层设计的核心。如果国家的保障性住房顶层设计不从这里入手,要解决中国居民安居乐业的问题是不可能的事情。香港与新加坡就是两个最为典型的案例。香港的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占整个建造住房比重达50%以上,但由于商品性住房过度炒作,这使得不少居民的住房条件同样难以改善。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占整个建造的住房比重达85%以上,才能化解居民的居住问题。也就是说,就香港情况来说,即使是只有700万人口,靠政府财政资助来建造保障性住房也是无法保证居民安居乐业的。
所以,中国政府保障性住房财政投入那样少,估计目前也不会超过10%,这个比例只能让那些极端低收入居民解决简单的居住问题,对于那些超过这种收入的居民是无法分享到政府财政资助的保障性住房的。所以,中国要解决绝大多数中低收入居民的基本居住条件问题,还得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就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让中国房地产市场回到“只住不炒”的市场定位上来,让当前中国的高房价全面地回归理性,回到以消费为主导的市场模式上来。而这才是当前国家保障性住房顶层设计最为重要的内容,而不是稳房价为调控目标。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