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房地产金融化和泡沫化为何难以遏制?

2019-12-03 16:33阅读:
最近,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江西南昌主持召开“深化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座谈会并督导第二批主题教育。郭树清指出,要深入整治各种违规金融行为,坚决打击各种非法集资活动,继续拆解影子银行,遏制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倾向,主动配合地方政府整顿隐性债务。
可以说,无论是2003年央行的121号文件,2007年央行的359号文件及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房地产的国十条,都清楚认识到房地产的金融化、泡沫化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都认为要对房地产的金融化、泡沫化倾向进行遏制。特别是这次郭树清主席的讲话更是强调要遏制房地产的金融化,与遏制房地产的泡沫化并举,观念上是非常对的。但是政府文件提倡这样多年,不仅在于这些好的观念与思想没有真正落实到政策文件上,而且还在于政府政策上的反反复复,只要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出现,马上就让政策改弦易张。甚至于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向市场暗示,房地产调控政策会托住房价,并以此来影响房地产市场预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化和泡沫化倾向不仅难以遏制,反之只能是越演越烈。
比如,2016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为何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越是调控,市场的房价越上涨,甚至于越是普遍上涨?而且这一轮房价普遍上涨,不仅房价上涨持续时间长(全国的房价已经持续上涨60个月了)、幅度大(几年间房价上涨一倍以上的城市十分普遍),而且全国房价在各城市都在普遍上涨(这一轮房价不仅在一线城市,而且已经全面深入四线城市小镇了)。其问题就在于,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一方面强调住房“只住不炒”的市场定位 ,住房是消费品,只能具有居住功能,不能是投资品,不能够对住房炒作。但是强调这个市场定位是十分正确的,但落实这个政策时,就得通过税收政策对购买的住房在事前、事中及事后进行严格区分,它完全可以用房地产的交易税、交易所得税、房地产物业税对房地产的投资与消费进行严格区分的。如果不用税收政策对来落实住房的“只住不炒”,而是采取行政性的调控政策来做,要实现这种“只住不炒”的市场定位是不可能的。所以,政府2016年就提出的“只住不炒”的市场定位这个原则,但是到现在都没有真正落实过。
另一方面,政府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强调房地产市场“只住不炒”定位的同时,又强调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目标为稳房价、稳预期、稳地价,即“三稳”。其实,这个房地产的政策调控目标与“
只住不炒”的市场定位是完全冲突相悖的。因为“只住不炒”强调的住房消费功能,强调的是住房为消费品,要去除住房的金融功能,而“三稳”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目标,则是建立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投资市场、住房是一种投资品这样的假定条件上的,因为只有投资市场,只有住房是投资品,其房价的变化才是由市场预期来决定,而如果住房为消费品,其住房的价格完全由市场购买住房实际的供求关系来决定。稳预期强调的就是住房市场为投资市场。
所以,“三稳”房地产调控目标不仅没有让房地产市场去金融化、遏制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化倾向,反之明确的肯定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金融化。这种强调金融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开发商及购买投资者来说,岂能不心知肚明呢?住房的投机炒作者岂能不借助银行的金融杠杆涌入房地产市场?近几年来国内居民的住房按揭贷款快速增长,就是因为这种强调房地产金融化所导致的结果。
还有,房地产调控政策强调“三稳”,也就是说,全国的房价只能是稳定,不能够上涨也不能够下跌。作为一个投资性的住房市场,政府这样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要稳定房价是几乎不可能的。几年来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之所以是稳定的,或是地方政府的房价统计指数做假,比如有房价大涨的城市,地方政府房地产市场管理部门,就要求房地产开发商在销售住房时,采取阴阳合同的方式,让一部分房价上涨不在购买价格中显示,再加上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在批出项目控制、在房价统计做手脚,这样看起来的房价是稳定了。但实际上,当住房投资炒作者看到这种政府这样托住房价时,或房价上涨预期不改变时,那么这些市场的住房价格只能是只涨不跌。这些年来,国内各城市的房价只涨不跌,基本上就是地方政府这样操控的结果。
正是地方政府这样操控房价并让房价只涨不跌,最后的结果不仅房地产的金融化倾向一直在强化,居民购买住房能够赚钱的观念更是深入人心。只要有一点条件,国内居民就会利用银行杠杆涌入房地产市场。其结果就是国内各城市的房价越涨越高,房地产销售一直在创历史记录,及大量的住房供给涌现。所以,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金融化、泡沫化的倾向很大程度上是与“三稳”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目标有关。在这种情况下,要遏制房地产的金融化、泡沫化的倾向是不可能的。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