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孩子做错事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第一句话!

2017-10-11 15:56阅读:

最近发现了一个泰国的公益广告,看完让我很感动,拿出来分享给大家。
流量有限的妞,看下面的文字版。
场景是这样的:好多家长围在小学门口等着接放学的孩子,下课铃响了,其他孩子们都出来了。可是,还有几个孩子没出来,他们的妈妈们焦急的往校园里张望。
不一会,一个、两个,孩子们摊着手笑呵呵的走向妈妈。仔细一看,原来,他们混身泥巴,衣服裤子鞋子全都脏兮兮的。来看看妈妈们看到孩子的第一反应吧:

生气的、埋怨的、吃惊的……
所有的妈妈都以为孩子出来迟了,是因为在学校里调皮捣蛋了。
但,事实是……

大雨过后,校园非常湿滑,学校的园丁爷爷摔倒在泥泞的花池,手推车翻了,花盆和工具掉了一地。

几个放学的孩子路过看到后,主动过来帮忙,他们把花盆和工具箱搬到路旁的角落。孩子们身上和手上的泥就是抬花盆和花蹭的。
虽然出来的迟了,但能帮助到别人,孩子们笑的特别满足。
当妈妈们知道真相后都流泪了。

为了孩子的善良举动而感动,也为自己误解孩子而抱歉。

我们总以为他们是孩子,总以为他们顽皮,总以为他们不懂事,总以为……
很多误会都是从“我以为”开始的
这是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回忆他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三四年级的时候,妈妈找不到家里的100块钱,非说是我拿的,我不承认就用很细的柳枝打我,最后我也就屈打成招了。但这莫须有的罪名,让我很压抑。
不知道为什么被同学知道了,几个女生在校门口骂我是小偷,然后一群人哄笑,我觉得很委屈,不想上学,这种自卑的情绪持续了很久很久,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前两年有一次和妈妈闲聊的时候说到这件事,妈妈还问,真的不是你拿的吗?我说真的不是,妈妈说:“可能是我记错了吧,也可能是自己花掉了忘了。”
大多数误会都是从“我以为”开始的,然后先入为主的认定了自以为的“事实”。若干年后其他人可能都忘记了,但对于被冤枉的那个人,尤其是小孩子,可能会为大人不经意的一个误会一辈子买单,难过,自卑以及无法释怀。

给孩子一个说话的机会
你看,不管发生什么事,先别急着“我以为”也别任旁人说,咱首先听听孩子自己怎么说。
1、发生什么事了?
不管是误会还是亲眼所见的“事实”,也许背后都有原因。
闯祸了,或许孩子只是出于好奇的碰了碰;
撒谎了,或许只是心底里害怕被妈妈骂;
打人了,或许是别人先惹怒了他,他只是保护自己才出手;
给孩子说话的机会,给别人解释的机会,如果他没错,咱们不能冤枉孩子,不能让他们对父母失望;如果他错了,也会因为有机会辩解而甘心认错。

2、现在感觉如何?
清楚了来龙去脉,也别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偷拿了会不安、闯祸了会心虚、撒谎了会紧张、挨打了会委屈。
有时候他们并不是故意的,也许已经知错了,只是他们有自己的倔强,不肯低头,不好意思说出来。如果父母强硬打骂,反而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固执。
不妨问一问孩子的感受,听听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你知道对小孩子而言,能真正感受到自己不舒服这是非常不易的。
经常看美剧或者韩剧的妞,有没有发现外国人特别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韩剧《请回答1988》特别经典的一段对白:“爸爸妈妈对不住你,是因为不知道,对老大要好好教导,对老二要好好关心,对老小要教他好好做人。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所以,我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而问到我们在表达感受时,通常的回答是“还行”,“我觉得挺好的”。

3、和孩子一起解决
有时候我们也可以先问问孩子们想怎么解决这个事,或许他们的回答天马行空,但不要紧,如果是孩子们之间的问题,说不定他们自己的处理方式更有效呢。
有一位爸爸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说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回家的路上,儿子很忐忑的告诉自己,他拿了叔叔家的飞机模型。
想着儿子一定是心理煎熬了很久才主动坦白,他先稳了稳情绪,没有说教也没有打骂,想了想说:“我们给叔叔送回去吧,爸爸再给你买一个”。
儿子很自责的跟着他敲开朋友家的门,“对不起,孩子不小心拿走了玩具,现在送回来。”从那以后,这件事他再也没和谁提过。
这位爸爸处理的即低调又得体,没有用说教让孩子产生逆反心,也没用“偷”来给孩子的行为贴标签。而且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没反复追究,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包妈碎碎念:想想我们自己被别人误会还不急的跳起来,何况是还不会太多表达的孩子。咱们不能一边说着要和孩子成为朋友,一边用大人的思维去判断他们的言行。走进孩子内心的办法并不难——蹲下来,用和孩子一样的视角和他们对话,试试看吧。
【关于我们】
微信关注公众号”小小包麻麻“,给你更多科学权威育儿知识/母婴用品评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