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都要步入中年了,还不能让父母省心,怎么办?

2017-03-18 08:55阅读:
​​ ​文/思小妞

01

和小吕视频,她表示对自己的老爸很无力。
小吕的爸妈来美国看望她和老公,在一起生活了五个月,小吕才知道原来老爸病得不轻。
在小吕的印象中老爸是个心特大的人,对什么都看得云淡风轻。小时候小吕学习不太给力,她妈急得又是报补习班、又是考虑转学,生怕耽误了女儿的大好前途。而小吕的爸爸总能在一旁气定神闲地说:“孩子嘛,就像小草,让他们自行生长就好了,不要太强求。”
中国人最在乎三大问题之一——子女教育,就这么被她爸四两拨千斤翻篇儿了。
所以,小吕一直以为老爸是个精神上特别逍遥、什么事都可以let it go的人。事实证明,她真是误会父亲了。
小吕说,以前连我的教育都不在乎的他,来美国后多了很多莫名的担心:
比如,萨德计划一出,我爸就觉得中美要翻脸开战了,以后我们怎么回家;
我所待的城市已经连续好几年被评为全美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我爸看到这里大清早人烟稀少就担心万一有一天我们被人拿枪崩了连个发现尸体的人都没有;
再比如,以前我考试不及格时他到不担心我的前途,现在老公读着名校博士、自己出书、写专栏赚钱,他倒是觉得我们的未来一片黯淡。
小吕说她爸愁得很逼真:要么整宿睡不着觉、要么大清早起来恶心、要么半夜胃部隐隐作痛、要么时不时就觉得自己心慌的不得了。临行前,爸妈在国内做了全项身体检查,各项指标都很正常,但在美国这五个月,老妈的心态和身体都不错,她爸是从头到脚、从里到外、五脏六腑花样式闹别扭。
小吕真是要双膝跪地、两行清泪问苍天了。

02

无独有偶,前两天在看Dr. Christopher Cortman等几位博士写的《如何才能不焦虑》这本书时,发现书中提到一种心理疾病完全就是为小吕爸爸“量身打造”的——广泛性焦虑。
具体来说就是,“即使并不存在特定的压力源,焦虑也同样可能发生”,它“是一种持续的、全天候的、不切合实际的、明明白白写在脸上的‘我太紧张了,我要绷不住了,我得尖叫才行’的焦虑症状”。一言以蔽之,为焦虑而焦虑、只要活着你就不由自主焦虑的心理疾病。
不管战争有没有爆发小吕父亲都会焦虑、即使当地人主动亲切的和你微笑打招呼他还是担心对方会随
时拿出枪来把你崩了、不管你是博士还是靠笔杆子吃饭,只要你的工作与老师、公务员、大型国企、甚至是三甲医院的护士(No offense)不沾边,他就觉得不靠谱。怎么办?只能接着焦虑。
如果你身边的亲人、朋友正在为尚未发生以及完全不存在的事情担心着,并且已经持续了6个月,那可以判断他和小吕父亲一样,也得了广泛性焦虑。

03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种心理疾病时,我一度以为这是作者开玩笑杜撰或强行凑出来的一种病。因为和恐慌症、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些心理疾病相比,它的命名未免过于不严肃;而且无论是现代人还是距今40万年前的古智人,只要还活着、有意识,谁没焦虑过啊。
对我们而言,焦虑就和呼吸一样自然。身为现代人,没有焦虑才不正常吧。
可焦虑也是有度的。如果我们一天当中大部分时间内心、情绪、感受都处于不舒服的状态;过了青春期还带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气质;看什么事都觉得一片灰暗、没意思透了,内心一定是出了状况。
更重要的是,广泛性焦虑不仅在精神上折磨着你,也确凿无疑地影响着你的身体健康:疲劳、肌肉紧张、入睡困难、烦躁不安、头疼、腹泻、便秘、甚至心肌梗死,都是这劳什子疾病带来的折磨。
是病总得治啊,心理学家认为“认知行为疗法”对治疗广泛性焦虑最有效。

04

我理解其实就是给自己“洗脑”改变看待事物的方法,不断让自己往积极乐观的方向去看待事物。当然,这需要专业心理医生借助一系列治疗手段,比如“及时清空”、“体内生化疗法”、“感觉运动疗法”来改变情绪和认知。
因为一切焦虑的来源并非事实本身而是我们对事实的看法和认识,在患有广泛性焦虑的人眼中,这个世界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总觉得有人会伤害自己、认为事情永远都无法解决,所以才会有无力感、绝望甚至愤怒的情绪产生。
但是,港真,我个人对认知行为疗法的效果是不看好的,至少在小吕父亲身上我觉得它可能收效甚微。因为,父母这代人压根儿不相信心理学这回事,在他们看来心理治疗和星座、塔罗牌一样都是迷信的、搞笑的、甚至是无病呻吟的。
生长于50、60年代的父母们,刚挣扎着从生存线上爬过来喘口气没几天,对贫穷还心有余悸,实在是没精力和心思担心自己的精神世界。你告诉父母他们心理有疾病,父母会觉得你脑子有毛病。

05

既然不能指望父母们乖乖去看心理医生,那只能另辟蹊径了。我给小吕的建议如下:
首先,先给自己做一个心理建设。
没错,先稳住自己。你得告诉自己,每代人都有他们的时代局限,父母和我们的经历、见识、处事方式、家庭环境、生长背景不一样,所以不能强掰。“纠正”父母的看法前,先要充分理解这样一些想法为什么会产生。否则,说教和劝解都是无效的。
比如,小吕父亲和他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守着一个铁饭碗干了一辈子、接触的人都是三五十年不变的,你不能期待他完全理解小吕和老公做出丢开国内稳定生活跑来美国深造这样的举动。
改变意味着风险,在他一生中明显不太经历这回事,对风险充满恐惧可以理解。所以,只能慢慢和他解释时代变迁、个人理想这些概念,让他逐渐从反对到持保留看法、接受。
其次,使用移情。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指在以催眠疗法和自由联想法为主体的精神分析过程中,来访者对分析者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感。不过这里特指用其他事物去转移小吕父亲的焦虑。
比如,小吕的父亲爱玩象棋那就多陪着玩玩、介绍VR这类新鲜事物给他、和父亲聊一些有趣、正面、属实的美国消息,而不是任他沉溺在小粉红们高涨的爱国主义情绪里被混淆视听。

06

最后,营造熟悉环境。
小吕说她爸尚未到美国时,因为没有切身体验过语言不通、文化隔阂、饮食不惯、无人交流这些问题,所以对美国的生活一直持乐观看法。
来了后各种新环境带来的困难扑面而来,让父亲措手不及且确实无能为力(不是所有人都能那么励志六七十岁还从头开始学英语),是不是让父亲来美国自己做错了?小吕深深自责。
我告诉小吕,这些困难的确存在,且对父亲而言也的确是巨大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现在的新环境导致了父亲的广泛性焦虑。他可能一直都有焦虑,只是过去在熟悉的环境里这种焦虑没有表现出来,来了美国后瞬间被放大。
焦虑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但病根儿还是基于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就像同样的挑战和困难,在小吕母亲那里就不是个大事。
所以,帮父亲尽可能营造一个熟悉的环境,比如带他去中国人多的地方交流、鼓励他多和自己在国内的小伙伴联系也许值得一试。当然,让他尽快回归到自己过去熟悉的生活轨迹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07

我对小吕说,不妨换个角度看待父母的焦虑,即他们为子女的焦虑其实是一种爱的体现,只是表达的有失妥当。因为父母对子女的现状不理解、不满意但又爱莫能助,所以只能把这种情绪酿成焦虑。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对父母多些耐心,不是劝说、争吵或感到无奈放弃沟通,而是通过描述、解释和有结果性的行动,让父母明白自己可以面对因选择而出现的一切后果。
“如果上述都不凑效怎么办?”小吕问我。
“那就只能把下面这张图给你爸爸看了。”我说。
都要步入中年了,还不能让父母省心,怎么办?
END.
思小妞 坐标美国 “轻职场”概念创始人 LinkedIn专栏作者 新浪微博读书签约作者

​​​​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