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书单:那些打动内心、引起共鸣的治愈故事

2020-04-18 00:13阅读:
1.
《无声告白》
作者: [美] 伍绮诗
书单:那些打动内心、引起共鸣的治愈故事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这本书,我是被封面上的这句话所吸引的。
故事的开篇就是莉迪亚死了,一个16岁的生命。玛丽琳与詹姆斯的大女儿,一个父母眼中聪明伶俐,被赋予众望的孩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走了,什么都没留下。家人的惊恐,彷徨,自责,围绕着她的离去,层层迷雾渐渐散开。
自然会非常好奇是什么原因导致她的死亡,她的死亡又引发了什么。莉迪亚的样子像极了她的母亲。父母都对她寄予了重大的希冀。整个家庭的重心都在她的身上。她的母亲希望她能够完成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实现她的心愿,追求极致的优秀。而莉迪亚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只能一味的顺从。最后她脆弱的神经终于垮掉了。
小说里的人物不多,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伍绮诗用不长的篇幅杂糅了歧视、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无声反抗等问题,算不上直击心灵,但是却让人感到压抑。小说的结构是个亮点。“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开篇第一句,也是一切问题的爆发节点,随后剥丝抽茧的给读者展示了这个特殊家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你会发现,所有发生的一切都是有迹可循的,只是当事人浑然不觉,就如同那句“可他们还不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太多。

2.
《小小小小的火》
作者: [美] 伍绮诗
书单:那些打动内心、引起共鸣的治愈故事

继《无声告白》之后,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用她细致入微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更加复杂的人生故事,深刻探讨了人生选择和生活方式,质问了人生生存的意义。小说内容涵盖了暗恋、早恋、打胎、代孕、问题少女、死亡、家庭教育、梦想、种族、尊严等话题,探索了人生的坚守与放弃。
小说的开头,一把火烧光了理查德森一家的漂亮大房子,也点燃了所有读者心里潜伏的情绪因子:我要什么样的人生?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场秩序与天性的对抗。这两种精神的代表人物,是工资旱涝保收的报社记者理查德森太太和流浪艺术家米娅。
“永远记得,你呼吸着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这句话说的很好,但我觉得那是一种梦想,梦想永远这样一种理想的人生、理想的生活。尽管人人都有这种梦想,却很少有人能够真的去挣脱掉家庭、社会甚至是命运的枷锁。我真的不知道该怎样去评价伊奇的这把大火,这火是她的愤怒,这把火是她与家的决裂,这把火是她开始寻找自己向往生活的标志?更或许全部都是。即便是流浪艺术家米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但她也曾在现实面前低头,也曾被迫做出过错误甚至荒唐的事情。每一个人,为了自己想要的人生都会被迫做出艰难的选择,即便随心选择,但终究会付出一些无法挽回的巨大代价。
透过本书,每个人都该问一问自己,你的人生想怎么活,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样的人?是穿正确的衣服,说正确的话,与正确的人交朋友?通过认真的规划,过上别人眼中幸福的生活,一成不变,年复一年?还是追寻内心的声音,过自己想要的日子,做自由自在的精神富翁,哪怕颠沛流离,生活贫苦?
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放弃安逸,也不是每个人都勇于坚持梦想。

3.
《太年轻》
作者: [美]加·泽文
书单:那些打动内心、引起共鸣的治愈故事
《太年轻》,让人容易错失一部有趣的小说。其实这三个字很点题,小说里所有的故事缘起是一份由于太年轻,而处理不当的感情。
书中分了五个章节,分别以每个不同的身份为角度,叙述了她们各自在人生中犯过的错误,但最后各自找到支柱,重新回归正途的故事。
20岁的阿维娃,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刚进入梦想的行业,就作出了一系列愚蠢的选择,一夜之间身败名裂。十多年来,尽管阿维娃选择消失,但关于她的谣言从来没有停止过。十多年后,她明明知道自已如果出来的后果,可是她依然选择去面对,因为她无所畏惧,因为她要继续前行。
年轻人可以犯错误,这并不是说年轻人可以鲁莽地做任何事情。首先,不能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无论是内容上的,还是方法上的;其次,即使别人允许年轻人犯错误,年轻人自己也不能允许自己不停地犯错误,尤其是不能允许自己犯低级的错误;最后,犯错误后一定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就像阿维娃成熟以后所说的“我的确喜欢他。不过,我曾学到过一点,就是即便一桩婚姻糟糕透顶,你也不应该掺和进去”。“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这一辈子又有谁没犯过错呢,知道错了改就好,既使这个错误可能跟着你一辈子,那么就去面对它,未来的生活依然会很美好。

4.
《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
作者: 【英】理查德·罗珀
3本治愈励志书,帮你摆脱生活的迷惘
在小说中,安德鲁一年参加了25场无人问津的葬礼。即使如此,他还要在有人孤零零地死去时,还要去死者家里做调查,确认死者是否尚有亲人在世,留下的钱是否足够支付葬礼。偶尔,还要和死者的侄子商量着追回拿去的东西。
小说正如《纽约时报》评价的那样:“罗珀写出的安德鲁的内心世界,不仅揭露了他是一个多么奇怪的人,也揭露了我们所有人都是多么奇怪的人。”在我看来,《人物周刊》的评价更加中肯:“《安德鲁不想孤独终老》讲述了一个孤独又悲伤的人小心翼翼地重新面对这个世界。”
安德鲁的工作环境,让他无话可说,他表现出了深深的孤独,没有可以说心里话的人,于是他买了高质量的耳机听音乐,通过与音乐的交流,来抚慰孤寂的心灵。此时,他在有意识地拒绝社会,因为社会上的一切杂音,都可能对他造成某种伤害。
他在逃离,他逃离的是可怕的现实,因为这与他的职业有关,他看多了太多了的死亡,经过多次地调查死亡案例,经手了太多孤独死去的老人,死亡带来的负能量已经让他喘不过气。他之所以参加每一次葬礼,更大的意义在于他在执行两个任务、代替着两个身份。一个是工作人员,配合牧师、完成工作;另一个是家属,参加死者的追悼会。
不管是不是社恐症患者,都可以看看这本书,品一品孤独,也感受下打破内心囚笼后的畅快,真的是又丧又治愈啊!

5.
《坟场之书》
作者: [英] 尼尔·盖曼
3本治愈励志书,帮你摆脱生活的迷惘
在已为人父的盖曼看来,《坟场之书》是一本关于童年的书,因为即使生活在坟场,诺伯蒂的童年与盖曼的儿子并无二致,打打闹闹,快快乐乐,该有的温暖和爱一份不少,反而比普通人多了一份奇幻色彩。
《坟场之书》还是一本关于为人父母的书,被鬼魂养大的活人男孩诺伯蒂最终还是要离开坟场,经历自己的人生,拥有自己的生活、家庭和未来。
这也解释了盖曼为何写这本书花了23年的时间。难写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艺术源于生活,在创作之前,他得先陪伴他的孩子走完他们的成长历程,养育他们,爱他们,并在最后学会放手。
《坟场之书》以温暖治愈的方式向所有人展示了死亡阳光的那一面。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死亡,经历死亡。或许是亲人、朋友、偶像、爱宠的离去,又或许是新闻数字背后的一个个陌生人。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对死亡非常抵触。我们难以想象自己就会这么不复存在。我们很忌讳谈到死亡、鬼魂、墓地、坟场之类的事物。
然而在盖曼看来,
坟场是一个温馨的地方。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地方。你知道,人们活过,然后死了。
所以,盖曼笔下的坟场是如此温暖治愈,也就不奇怪了。它更像是专门为诺伯蒂建造的成长乐园。如同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小鱼儿的恶人岛。

6.
《马可瓦尔多》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3本治愈励志书,帮你摆脱生活的迷惘
卡尔维诺的这本《马可瓦尔多》是本薄薄的小书,讲了一位名叫马可瓦尔多的小市民的故事。春夏秋冬每个季节一件事,五年,讲了二十件事。一件件好笑的事情构成一位意大利小市民心酸的人生。
马可瓦尔多是位城市小工。在充满着水泥和沥青的城市森林里,他却试图寻找大自然。春天花坛里冒出来的蘑菇,秋天城市上空的候鸟,都能让他那灰色贫乏的世界变得多彩肥沃。他有一双敏锐善感的眼睛,时刻捕捉着四季的变化和都市的隐秘。对他来说,“生命中除了以小时计酬的薪水、额外的工资补助和家庭津贴外,还有某些东西可以期待。”
或许,跟世上的大多数人相比,马克瓦多算得上是最微不足道一群人中的一个了,当大多数人暗自庆幸自己不是微不足道中的一员时,却未必能意识到自己并不一定比马克瓦多更幸运。和马克瓦多一样,大多数人中又有几人不用受樊笼之困呢?困于城中、困于业中、困于情中,乃至困于各种各样足以束缚住自己的理由中,不同于马克瓦多,大部分人是身之所困,心亦所困。天上的飞鸟,还是地上的落叶,或是四季的变化有何干系?长长的一生只是一天又一天而已,即使能出得了城,却未必能出得了樊笼。
“风,从远方来到城市,带着不寻常的礼物,但只有少数敏感的人才察觉得到”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