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东汉以前吃的是动物油 食用油古今中外考证解析(1)

2013-05-24 16:19阅读:
  说食用油,先说“油”这个字。战国时期的《楚辞》,西汉的《史记》、《礼记》,用到“油”这个字,都不是指食用油,而是光亮、流动,或者宽和的意思。
  东汉以前的食用油,没有植物油,只有动物油,曰脂膏。脂,是牛羊的脂肪;膏,是猪狗的脂肪。又分:炼之前曰脂,炼之后曰膏。又细分:脂在骨头里,曰髓;脂在腰,曰肪;脂在肠,曰 ;脂在心,曰膏……动物如此,人亦如此。心脏上的脂肪曰膏,心脏与胸膈之间这个部位曰肓,故有“病入膏肓,药不可及”之说,今可理解为心脏脂肪堆积所致冠心病,这是吃出来的病。
  王侯将相贵族巨富都是肉食者,肉食必用脂膏煎炸。《周礼》记载:春天吃羔羊、乳猪,用牛的脂膏煎炸;夏天吃腊鸡、腊鱼,用狗的脂膏煎炸;秋天吃牛犊、幼鹿,用猪的脂膏煎炸;冬天吃鲜鱼、大雁,用羊的脂膏煎炸。这样吃,终会吃出病来的。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生前就是吃肉、吃脂膏吃出了病。她叫辛追,长沙国(封国)丞相夫人,死时年仅50岁。经临床专家检验:她皮肤细密而滑腻,皮下脂肪丰润,生前患有胆结石、冠心病和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无衰老迹象,故应为突发急病而死。解剖发现,其食道、胃及肠内有甜瓜子130多粒,死亡时间应在暑天,可能是吃了生冷甜瓜后引发胆绞痛,由此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导致严重心律紊乱而猝死。
  民间以素食为主。比如孔子,一代宗师,尚且食素。《论语》记载,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翻译成白话文:吃素食,喝白水,枕着胳膊睡觉,乐在其中;不义而富贵,对我来说,神马都是浮云。可是,《论语》也记载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岂不矛盾?原来,孔子践行周礼,按周礼的规定,祭祀的祭品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祭祀完了,吃掉。在平时,孔子并不经常吃肉和脂膏。又有疑问:弟子拜师要献一条腊肉,《史记》说孔子有弟子三千,那不可以天天食肉?其实,孔子没有那么多弟子,史学家钱穆作《孔子弟子通考》,认为弟子三千是捕风捉影的虚构,不足为信,连七十二贤人也是虚构,传世文献中可落实的贤人只有二十七人。
  老百姓吃肉就那么难吗?是的。可是,《孟子》里孟子说:五亩大的宅院,植桑养蚕,养鸡、养猪、养狗,五十岁可以衣帛,七十岁可以食肉;种百亩之田,全家无饥。这怎么解释?应该这么解释:古代人少地多,每户可以达到五亩宅、百亩田,不过这是古代亩制,百
亩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多亩,就这也不少;年复一年种下去,可以衣食无忧,但也实现不了人人衣帛、顿顿吃肉,只能尽着老人衣帛、吃肉。孟子这段话还有一个关键词“勿夺其时”,即勿夺农时。孟子是对梁惠王(即魏惠王,都城在梁,梁即今天的开封)说这番话的,劝梁惠王轻徭薄赋,重徭厚赋则耽误农民种地,甚至导致农民流亡,不种地。
  只要轻徭薄赋,老百姓也可食肉、食脂膏。文景之治,与民休息,《史记》记载,穷人也都食粱肉。粱肉就是肉盖饭,还有,再浇一勺动物油,香。可是好景不长,汉武帝征匈奴,旷日持久,打仗最耗财力,又开始横征暴敛。
  在古代,“肉食者”是达官富人的别称。古代没有植物油,照明用的也是脂膏。穷人只能以灶火照明,时间短暂,所以日落而息。西汉有个匡衡,人穷,好读书,点不起灯,只好凿壁偷光,后来官至汉元帝的丞相,汉元帝是汉武帝的重孙子。
  既吃又照明,脂膏的需求量是很大的,好在古代的猪不是瘦肉型的,膘厚。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