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西游记》中水帘洞的构造分析
2015-01-17 18:52阅读:13,393
《西游记》中水帘洞的构造分析
Analysis about the
ShuiLianDong’s structure in
the《XiYouJi》
作者:独孤鉴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2013年6月
摘要
《西游记》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是非常著名的神魔小说,历来为人称道。本文通过新批评主义布鲁克斯[1]提出的文本细读分析作品,通过对文本的精心仔细的阅读和严密的逻辑分析,通过对水帘洞的洞口、水帘洞的瀑布、水帘洞主要部分的位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详细论述了洞口的高低与大小、瀑布的数量与位置、主要家当的具体情况,从而证明出洞口应该是比较大的并且处于偏低的位置、瀑布只有一条而且在洞外、主要家当都在山顶,同时也证明了《西游记》中描写的水帘洞这一地理环境可以用现实中的物理常识去理解,旨在说明水帘洞的具体形象,以便让人们能够了解《西游记》中的地理环境并非只是胡乱的想象。
关键词: 《西游记》;水帘洞;洞口;瀑布;构造
Abstract
《XiYouJi》 is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one of China's four famous, is the most famous novels of gods and
spirits, has always been praised. In this paper, the new criticism
Brooks [1] proposed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ext work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 carefully and read it carefully and strict
logic,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ree aspects of the ShuiLianDong’s
cave, the ShuiLianDong’s waterfall, the ShuiLianDong’s main part of
the position, and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height and size, the
waterfall the number and position of the main house,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in order to prove the hole should be relatively
large and in position, falls low only a hole, but also in the main
house at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it also prove that the
environment ShuiLianDong description of 《XiYouJi》 can be used in
the physical sense of reality to understand, to specify the image
of ShuiLianDong, so that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e 《XiYouJi》 in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not just a wild imagination.
Keywords:《XiYouJi》;ShuiLianDong;The mouth of
the cave;The waterfall
1 引言
《西游记》作为一部优秀的神话小说,多次被拍摄成影视剧和动画片,并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真心喜爱。但是,这些影视作品在道具与特效等方面虽然越做越好,在一些具体的地理环境上却谈之甚少或只字不提。不知是导演们无意的回避,还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有意的舍弃。以水帘洞为例,长久以来,它的构造在人们头脑中一直非常混乱,总是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标准,有的仅仅是在朦胧中的模糊形象,或仅仅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没有人有时间也没有人愿意去深入思考水帘洞的构造到底是怎样的,他们只要知道精彩的剧情和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就满足了。有人说,神话本身就是虚构的,水帘洞作为神话世界里的地理环境同样是虚构的。既然是虚构的,怎么可能有符合逻辑的具体形象呢,人们不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
本文想说的是,《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并且多少年来一直被广大读者接受经久不衰,都是有它的原因的。它绝对不是靠胡乱的虚构来糊弄人敷衍人的,它里面描写的每一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作者吴承恩在创作时也绝对不是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乱写一通,必然是他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才下笔的。不愿对神话中的地理环境进行深入思考的人,可能是被“虚构”二字蒙蔽了双眼。岂不闻“盗亦有道”,所有的事情都有它自己的道理,神话也是如此,即使是虚构的也有它虚构的道理。本文是对《西游记》中有关水帘洞的描写进行分析。
2 水帘洞的洞口
水帘洞是《西游记》的神话世界里不可缺少的重要地点,是一切奇幻之旅的开端。水帘洞位于花果山,它景色宜人,神奇绚丽,不仅是小孩子们向往的所在,也同样是大人们喜欢的地方。真正的水帘洞只存在于《西游记》的神话世界里,现实中并没有。但是只要知道它的具体构造,想要在现实中建造一个还是有可能的。
没看过《西游记》原著的人,水帘洞的形象在他们脑中大体是这样的:花果山上有一个大瀑布,瀑布后隐藏了一个大山洞,山洞里应有尽有,它就是水帘洞。只要是看过原著的人,他们就不敢肯定水帘洞是那个样子了,因为原著里对水帘洞的描写很复杂,看着好像有点矛盾,似乎不符合物理常识,所以水帘洞的具体形象就模糊了朦胧了。
实际上,原著里对水帘洞的描写并不矛盾,也没有违反物理常识,复杂倒的确是复杂了点,但仍然可以被人理解。吴承恩怎么可能在小说的第一回就犯错误呢,被评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怎么可能在第一回里就有毛病呢?下面将先从水帘洞的洞口开始分析。
2.1 洞口的高低
水帘洞的洞口一定是在瀑布的后面,我想这一点差不多所有人都不会有异议。关键是洞口在瀑布后的什么地方,是高还是低,这一点有些人就不清楚了。原著里形容水帘洞洞口前的瀑布“乃是一股瀑布飞泉”,这个“飞”字非常形象,从这个“飞”字中可以看出,这个瀑布一定不小,一定很高很长,从中又能看出倒挂瀑布的这座山一定非常的高大雄伟。李白有诗曰“飞流直下三千尺”,其中的“飞”字就是用来形容庐山瀑布很高很长的。如果不加这个“飞”字,只凭借“三千尺”的话,就没有那么形象的视觉效果了,可见用“飞”字来形容瀑布的高大是多么的恰到好处。
山很高,瀑布很大,洞口又藏在瀑布后面,它的所在位置就更让人难以估摸了。原著里是这样写的,“你看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这一句里的“纵”字很重要。“纵”是向前向上跳的意思,既然要向上跳才能跳进洞里,说明洞口一定不会特别低。然而孙悟空作为一只还没学过法术的新生猴子,就算他奋力一跳,也定然不会跳得特别高(相对于山的高度而言),从这可以看出洞口也不会太高。原著里写道“忽睁睛抬头观看”,这个“忽”字也很重要。“忽”表示不是马上,说明孙悟空跳进瀑布里后先干了些别的事情,然后才睁睛抬头观看的。那么,他都干了些什么别的事情呢?我们知道,洞外的瀑布是很高很大的,水冲下来的力量也一定非常大,所以孙悟空跳进洞口这一过程一定不会顺利,他并非是直接跳进洞口的,而是与瀑布之水进行了一定的“斗争”后才进入洞口的。也就是说,他在洞口与瀑布之间的水里挣扎了一会才进入洞口的。从这可以看出,从洞口到瀑布下的水底存在一段可以攀爬的坡度,孙悟空是先跳进瀑布,然后顺着这个坡爬进洞口的。而“忽”字还表示这一过程的时间并不长,说明这个坡也一定不长,从这可以看出,洞口的高度是比较低一些的,这与前面说的洞口不会特别低并不矛盾。
2.2 洞口的大小
洞口的大小也值得一提。原著里是这样写的,“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由此可见,猴子们是打算去寻找源头,并不是要找山洞。也就是说,在孙悟空跳进瀑布之前,猴子们并不知道瀑布后面有个山洞。孙悟空就是在不知道瀑布后面到底有什么的情况下,胡乱跳进瀑布的。如果洞口太小,孙悟空很有可能会撞到山壁上。事实是孙悟空没有撞到山壁上,而是恰好跳到了洞口边缘。虽然有无巧不成书之说,但若去掉孙悟空很幸运这一原因,能说得通的也就只有洞口很大这一点了。这是一个概率问题,洞口若小,跳进的几率就会变小,洞口若大,跳进的几率就会变大。这就好比是篮球选手进行投篮,篮筐口若小,则投进的几率就小,如果篮筐口像足球门那么大,投进的几率就会变得很大。所以水帘洞的洞口一定非常大。
3 水帘洞的瀑布
水帘洞的瀑布在人们心中的大体形象是这样的:在花果山的一座大山上,一股很大的瀑布从山顶倾斜而下,遮蔽了水帘洞的洞口,它就是水帘洞的瀑布。但是有很多人在看过《西游记》原著后,就不敢肯定水帘洞的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了。原著里的相关描写看起来很不符合逻辑,甚至让人看不懂。那么,水帘洞的瀑布到底是怎样的呢?
3.1 水帘洞瀑布的数量
“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2]相信看过《西游记》原著的人看到这一句时都会感到迷茫,可能都会以为这一句是违反物理常识的。从桥下流过的水,既然已经像瀑布一样倒挂着流到下面去了,又怎么会遮闭了上面的桥门呢?我们都知道,水帘洞的洞口是被瀑布遮闭了的,那么桥下流水形成的瀑布和这个瀑布是否是同一个瀑布呢?
假设是同一个瀑布,桥下之水形成的瀑布竟能遮闭洞口,难道这架桥梁是建在洞口上面的?桥的作用是帮助人能从这一头走到另一头,把桥建在洞口上面毫无意义,除非它是洞口上面的浮雕。而原著里孙悟空是确确实实走在这架桥上了,说明这架桥是货真价实的桥,不是浮雕。就算山洞口上面真有一架桥梁,身在山洞里的孙悟空又是怎样走到山洞上面的桥上的呢?如果这一猜想是真的,瀑布是从桥下倒挂着流下来的,它的确可以遮闭山洞洞口,但却无法将桥遮住,所以山下的猴子们抬头就能看见那架桥,何须孙悟空回来告诉他们?要知道,洞口很大,瀑布很大,所以这架桥也不会小。那么大的一架桥,就算是在高处,被山下的猴子看到也是有可能的。原著里写得很清楚,瀑布的确把桥也遮住了,所以山下的猴子看不见桥。根据原著的描写,孙悟空是穿过瀑布进了洞后才看见那架桥的,而他在山洞里又是怎么看到山洞口上面的桥的呢?难道他是回头透过瀑布去看的吗?全都是矛盾,这一假设根本说不通。
假设不是同一个瀑布,那就是说水帘洞拥有两个瀑布,一个在洞外遮住了洞口,另一个与桥一起在洞里。如果是这种情况,就表示瀑布在下落的时候遇到阻碍形成了两股,一股在洞外遮住了洞口,一股冲贯于石窍之间,流进了洞里,刚好将洞里的石桥遮住。这种情况看似可以说得通,其实是漏洞百出。首先,在洞里遮住桥的那段瀑布,是绝对不能流向洞口这边的,因为原著里有说“桥下之水”四个字,若流向洞口的话,桥下就无水可流了。所以这股瀑布落下来后是要流向桥那边的,也就是说要向山洞里流。在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源源不断的水流进山洞里,难道山洞深处有一个深水潭?或者说山洞是通向一条地下河的?原著里并没有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提到这些事情,所以没有深水潭,没有地下河,就算有也和水帘洞没什么关系。其次,原著里写得明白,是桥下之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不是遮闭了桥门的水倒挂流下去流到了桥下,水流的方向完全反了。难道是本来就有一股水从山洞深处流出,经过桥下,与遮闭桥门的那股瀑布向汇合,一起从洞口流出去。如果是这样的话就太奇怪了,如此一来水帘洞本身就成了一个往外流水的山洞,像下水管道一样,这和人们心中的水帘洞形象差得太远了。而且从原著里可以看出,桥下之水和遮闭桥门的水是一股水,这股水可以分成两股水,但这股水绝对不是由两股水汇成的。可见,这一假设也没有解决问题。
3.2 水帘洞瀑布的位置
综合前面的分析再进行一次猜测,水帘洞的瀑布有可能是这样的:本来就有一股水从山洞深处流出,经过桥下后改道向上流了,形成了一道向上流的瀑布,遮闭了桥门,又钻进了山洞顶棚的石窍之间,然后再在山外面流出,形成了一道向下流的瀑布遮闭了洞口。这的确只有一股水流,也的确比之前的猜测更符合原著里的描述,但却严重违反了物理常识,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水怎么会向上流呢?即使那是一个虚构的神话世界,但最基础的物理常识还是要遵守的,神话世界也有神话世界的自然规律。
可能有一个会法术的人或神一直在那里没昼没夜的用法力让水一直往上流,不用说这位人或神如此做到底有什么目的,只说他如此费心费力维持的这个洞府,就那么轻易地被一群猴子抢去了,他怎么会甘心?他一旦不甘心,很可能会赌气收了法力,这样水就不会向上流了,水帘洞也就成了一个没有瀑布的“下水道”了。原著里从来没有提过这样的人,他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就算水帘洞里的水真的能够向上流,孙悟空进洞后看见了也必定会惊讶万分。而这些非但在孙悟空进洞的描写上没有只言片语,就连孙悟空给群猴介绍水帘洞时也是只字未提。可见孙悟空没有惊讶,所以水没有向上流。总不会是花果山上的所有水都是向上流的,猴子们都见怪不怪了?即使如此,原著里也应该多少提一嘴,之所以没提,是因为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除此之外,桥的走向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水流的走向和山洞的走向是平行的,那么桥的走向和山洞的走向就是交叉的。也就是说桥是横在山洞里头的,这样这架桥梁就没有任何价值了。除非有另外一条山洞与水帘洞相交形成了一个十字路口,桥的走向与那条山洞的走向是平行的,这样的话孙悟空顺着桥就走进另一条山洞里了。而原著里并没有描写水帘洞里有任何岔路,可见这个“十字路口”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水帘洞弄得像迷宫一样复杂,所以它也是不存在的。除了那些会打洞的,谁愿意把家安在一个迷宫里?
在原著里还有一个能证明以上猜想都不对的强有力的证据。原著里写孙悟空进入到山洞里后,“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还有当孙悟空从水帘洞里出来的时候,“众猴把他围住,问道:‘里面怎么样?水有多深?’石猴道:‘没水!没水……’”从这两个地方可以看出,水帘洞里根本就没有水。连水都没有,又何谈瀑布?分析到这里,水帘洞的构造已经变得非常混乱了。
4
水帘洞主要部分的位置
洞里没有水,那么洞里也一定没有桥!但原著里的确提到了桥与水,说明桥与水肯定存在。而桥与水又不在山洞中,那它们会在哪里呢?
4.1 水帘洞的桥梁与桥下之水在山顶
桥与桥下之水肯定不在山下或半山腰,因为若在那两个地方很容易被群猴看到,就没有神秘性了。若如此说,能猜想到的地方就只能是那里了——山顶。桥与桥下之水在山顶,群猴在山下就肯定看不到了。但孙悟空在山洞里是怎样看到山顶上的桥与水的呢,他当时又不会透视眼?原著中虽然没有直接的说明,但却用“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这句话间接的暗示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忽”字在前文已经提到过,它表示孙悟空在跳进瀑布后并没有马上睁睛抬头观看,而是在干别的事情的时候忽然睁睛抬头观看的。这表示孙悟空所看之物是处于一种既显眼又不显眼的状态,导致孙悟空没能及时看到它,而是“忽”了一下才看到它。这种状态可能存在吗?它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
“明明朗朗”四个字给出了答案,孙悟空所看之物就是那架桥梁,此桥处于一种明明朗朗的状态,只要去看就会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清楚不就是非常显眼吗,怎么还要说它不显眼呢?此桥若是离得很近,自然不会不显眼,但若是离得很远,就得另当别论了。那么到底远不远呢?远!孙悟空在山洞口处,桥在山顶,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距离当然是远的。孙悟空在山下瀑布后的洞口处能看见山顶上的桥,而且两者又离得很远,最符合逻辑的解释就是,这个山洞是斜向上通向山顶的。如果山洞非常笔直,那么站在下面的山洞口处是可以看见上面的山洞口靠远一侧的一些事物的。而且前文里已经都分析过了,这架桥梁是非常大的,就算孙悟空看不到它的整体,但是看到能判断它是桥的关键几个部位还是可以的。根据近大远小的物理常识可以知道,在刚进山洞的孙悟空眼中,山顶的洞口是小的,透过洞口看到的桥也是小的,所以我说它不显眼。而之所以又要说它显眼,是因为在黑暗中的光亮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见过真正山洞的人都知道,山洞里没有窗户,没有灯烛,是漆黑一片的,唯有洞口处才有光线。一个洞口在瀑布后,光线被瀑布削弱了很多。另一个洞口在山顶,山顶上阳光明媚,光线充足,且洞口外没有阻挡,所以孙悟空看起来会有“明明朗朗”的感觉。
回过头来再看“忽”字,现在就更能解释得通了。在这个字上除了能看出孙悟空曾在水中挣扎过以外,还能看出孙悟空曾在山洞里适应了一小会黑暗的环境,适应得差不多了之后,才忽然看见上面明明朗朗的桥的。“抬头观看”四字又恰到好处的呼应了我桥在上面的结论。“他住了身,定了神,仔细再看,原来是座铁板桥。”孙悟空之所以会住了身,是因为他一直在走,甚至是跑,说明他与他所看之物之间的确是有一段距离的。因为离得远,所以一开始看的时候只能认出是一架桥,具体是什么桥却看不清楚,所以需要仔细再看才知道,那是一座铁板桥。等孙悟空顺着山洞来到山顶洞口时,他“却又欠身上桥头,再走再看,却似有人家住处一般,真个好所在。”这里的“欠身”二字和前文提到过的“纵”字一样,都有向前向上的意思。再配合上山洞的走势,可见孙悟空在这里的一系列动作都是向前向上的,这又暗示了一次桥是在山顶上的。“再走再看”四字能证明出孙悟空之前一直在走一直在看,这又一次暗示了下面洞口与上面洞口之间是有一定距离的。
然后再看孙悟空从瀑布里钻出来后和群猴说的话,可以知道,那人家住处一般的好所在是在桥那边的,“只见正当中有一石碣,碣上有一行楷书大字,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3]如此一看就都明了了,原来桥、桥下之水、天造地设的家当和石碣等,其实都是在山顶上的。根据这一结论,桥下之水倒挂流出去遮闭了桥门这一现象就符合了物理常识,变成可能的了。孙悟空看见这一现象是在他住了身定了神并发现桥是铁板桥之后,也就是说他此时是处在桥与山顶洞口之间的位置。以他的视角来看,在山顶上,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倒挂着流出去了。然后他再顺着山洞往下看,刚好看到流出去的水形成的瀑布把山下的洞口给遮住了,同时也把这桥给遮住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瀑布,在山下的群猴就可以直接看到山下的洞口,调整好角度后就可以透过山洞直接看到山顶的桥。到了这,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山顶的水不会倒灌进山洞里呢?这正是水帘洞鬼斧神工的地方。原著里说桥下之水冲贯于石窍之间,说明水两岸存在很多大石头。这些石头像坝一样将水与山洞隔开了,并将水引到了不会威胁到山洞的地方。所以水不会倒灌进山洞,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而且也不违反物理常识。
4.2 水帘洞的“家当”在山顶的其他证据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水帘洞的构造。虽然这很符合原著里的描述,但却有点颠
覆人们以往知道的水帘洞形象。水帘洞竟是一个在山顶上的露天的“洞”,有洞的部分仅仅是一个通道,整体来说已经不能称其为洞了。
想要证明水帘洞是否是露天的,还要在原著里找答案。原著里是这样描写水帘洞中天造地设的家当的,“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光摇片片烟霞。虚窗静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石座石床真可爱,石盆石碗更堪夸。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4]其中的奇葩、修竹、梅花、青松都是植物,说明水帘洞中满是植被。而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山洞里是没有阳光的,所以山洞不会有植物。若是露天的就不一样了,只要是露天的,就算不能直接接触到阳光,植物仍然能够生长。白云、烟霞等物也不会出现在山洞里,但若是在很高很高的山顶,离白云和烟霞很近的样子倒是可以想象,最好的现实中的例子就是安徽的黄山。所以我可以下结论:水帘洞不尽是洞,主要设施都在山顶,而且是露天的。至于乳窟一词,我想只有它是在山洞里的,但这并不影响我的结论。孙悟空的话里也提到过,“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能容得下千百口的数量,那得是多大的一个地方!若是山洞的话,岂不是很容塌方?
综上所述,水帘洞是一个以瀑布为门,以山洞为通道,生活的家当在山顶的美轮美奂的神仙洞府。至于水帘洞是谁建造的,我认为它除了是天造地设的,更有人为的因素在里面。像铁板桥、楷书大字、石房、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等,都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必定是人造出来的。是什么人造出来的呢?想必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神仙,游玩到花果山时爱上了这里的美丽景色,于是建造了水帘洞,并隐居于此,最后他修成正果飞升了,留下了水帘洞被后来的猴子当成了家。[5]
附录

结论
本文通过对《西游记》中水帘洞的构造进行分析,说明了水帘洞的构造符合现实世界的物理常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实际建造出来。本文又以分析水帘洞的构造为例,证明了《西游记》这部神话小说即使是虚构的,但仍然有很强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并非都是胡乱的想象,从而可以进一步看出,《西游记》中的另一些地理环境,也是可以用现实世界的物理常识去分析与理解的。
学者批评首先要深入文本,钻研文本,才有资格进行评论。[6]在今后的以《西游记》为拍摄对象的影视作品中,希望导演们能多放一些地理环境因素进去,使作品不仅以剧情和道具取胜,也能用可以被理解的震撼的地理环境吸引观众的眼球。本文分析的水帘洞的构造就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因素,希望能在未来的荧屏中看到本文分析出来的水帘洞。
参考文献
[1]科林斯•布鲁克斯.小说鉴赏[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第50页.
[2]百度百科.花果山水帘洞词条.[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492184.htm
[3]水帘洞奇缘.[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73ec84e4524de518964b7d38.html
[4]吴承恩.西游记[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11.
[5]学者破解.《西游记》水帘洞来历:如来为悟空预设.[EB/OL].
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8636053.html
[6]西游记须读得更多.[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
5500190e0100duiw.html
致谢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