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家教杂说”之六:《勤劳节俭是“传家之宝”》

2020-08-13 06:29阅读:

标签: 勤劳节俭之间的辩证法


分类:家教杂说
前言
2013年3月23日,教育部发布在中小学幼儿园广泛深入开展节约教育的意见,要求各地学校、幼儿园都要制定防止餐桌浪费的具体办法,要将节约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考核校长和教师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学校教育强调节约教育,家庭教育更应该重视。
======================================================
《勤劳节俭是“传家之宝”》
赵忠心
在当今社会,还要不要提倡勤劳、节俭?有没有必要对孩子们进行勤劳、节俭的教育?这是近些年来做父母的常常议论的一个话题。
有人说,这都是什么时代了,还提这些陈谷子烂芝麻干什么呀!特别是对孩子们,更没有必要进行什么勤劳节俭的教育。将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产劳动
手段越来越现代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收入也越来越多,都讲究什么“学会休闲”、“能挣会花”、高消费、“寅吃卯粮”超前消费等等,还要什么勤劳节俭?
这类说法,猛一听,好像还有那么点儿道理。其实,这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浮浅的认识。
勤劳、节俭是传家宝。将来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不管做什么工作,每个人都要毫无例外地过家庭生活。要生活过得好,一是要“勤劳”,二要“节俭”,缺一不可。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汉,经过多年的生活实践,总结出了一套治家之道。他认为,要过好日子,不外乎一个“勤”字,一个“俭”字。为了把他亲身总结出来的治家之道,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便请人题写了“勤俭”两个大字,把扁牌悬挂在自家的大门楼上。按照这个持家之道,老汉带领全家人辛勤劳作,节俭渡日,日子过得红火火的。
老汉去逝以后,他的两个儿子要分家单过。不仅平分了家产,他们还要平分挂在门楼上的扁牌。老大分得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兄弟二人各自按照所分得的扁牌上的字治理自己的家。
老大特别勤劳,一年四季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从不偷懒,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不少的粮食和钱财。但是,他家花钱如流水,没有计划,是“有米一锅,有柴一灶”,不知道量入为出。虽然收入不少,但生活是捉襟见肘,日子过得很艰难。
老二呢,牢记一个“俭”字,倒是从不乱花钱,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瓣花”;可是,他不思劳作,懒惰得很,每天睡懒觉,太阳出来老高还不下地干活儿。日子长了,也变得家徒四壁,穷得叮当响。
兄弟二人感到非常纳闷:我们都是按照父亲的遗训治家的呀,怎么日子就没父亲在世的时侯过得好呢?
他们向当年给父亲题写扁牌的老先生请教,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老先生对他们兄弟二人说:
“‘勤’和‘俭’是不能分离的啊。你们的父亲是既勤劳又节俭,日子才过得好的。人们过日子,既要开源,又要节流,生活才会富足。老大你是只“勤”不“俭”,那就像是无底洞,有多少钱粮也不够你花、够你用呀,你不可能过得好。老二呢,你是只“俭”不“勤”,这就有如无源之水,没有足够的水源,河流很快就会干涸,受穷也是必然的。”
兄弟二人听了老先生的这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一生总结出来的治家之道的精髓。于是,又重新把扁牌合在一起,按照既“勤”且“俭”的治家之道持家,生活才渐渐好了起来。
这个故事虽然讲的是过去的事,但这“勤”与“俭”的生活辩证法,仍然没有过时。
古人说:“勤与俭,治生之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意思是说,勤俭是维持生活的根本之道。不勤劳,收入就少;不节俭,就是白白浪费。收入少,又浪费,自然是入不敷出。多发达的科学技术,多高的劳动生产效率,也不能完全避免生活的拮据。
我们今天提倡勤劳、节俭,主张对孩子们进行勤劳、节俭的教育,当然不是不要人们进行必要的休闲,也不是要人们再过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苦行僧的生活。而是要我们做父母的和我们的子女学会生活,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永远过上富足的日子。
勤劳、节俭不仅是过去的治家之道,也是今天的治家之道。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