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鬼谷奇术:把握好人生的十字路口!

2019-07-04 21:39阅读:

鬼谷奇术:把握好人生的十字路口!


【导读】

本篇为“忤合”篇,相离为“忤”,相结为“合”。忤合即背反与亲附之术。

全篇结构上由三个部分所组成:首先讲忤合之原理,即“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复相求,因事为制”。其次,点明“忤”与“合”势不两立,“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两者只能择其一而行。最后言说有志之士如何选择搭档与之共事。对那些“成于事而合于计谋”的君王,则以身亲附;对于那些轻虑浅谋、不知自量之辈,则“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而“与之转化”,“忤”于他而另择雄主。做到这一“合”一“忤”,就可以“如乘骏马,不须鞭勒,无不当人意”。

【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 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1】。

pan >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 ;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2】。

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3】。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4】。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5】。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6】。

【注释】

1】笔者注曰:《邓析子》云:“因势而发誉,则行等而名殊;人齐而得时,则力敌而功倍。其所以然者,乘势之在外。”此化转形势之义也。

2】笔者注曰:《淮南子》云:“众愚人之所见者寡,事可权者多。愚之所权者少。此愚者之所以多患也。物之可备智者尽备之;可权者尽权之。此智者之所以寡患也。故智者先忤而后合,愚者始乐而终于哀。”此反忤求合之义也。

3】笔者注曰:欲行反忤,必用飞箝之术以弥缝之,方始无败。

4】笔者注曰:《孙子九变》篇云“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此化转求合之道也。

5】笔者注曰:纵横家善权相背,故能知天命系于汤、文,去于桀、纣。故二臣归二主,不疑也。

6】笔者注曰:魏国公云:“苏秦、张仪之谋,趋彼为短,归此为长,战国策名短长术。”即此所谓量长短者,如揣能也。

【译文】

无论是志同道合而共举大业,或是意见相左而各奔东西,都要有恰当合适的计谋。事物不断变化运转,像铁环一样连接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故而,人们要反反复复从正反两面仔细斟酌,因事设计。所以,圣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立身处世,治理国家,实施教化,弘扬美好名声,阐明事物名分,都一定要抓住事物发展的关键,观察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家什么富裕、什么匮乏,根据这一切预先了解的情况,促使事物发生运动变化。

世界上没有永远尊贵显耀的事物,做事情没有亘古不变的学习对象。圣人经常办事,没有什么该做的事不做;圣人听取各种情况,没有什么该听的情况不听。只要看准哪位人杰前途远大,虚己让人,就委身报效,把他作为自己的主公,替他筹谋大事。自己与那一方结合,必然会背离这一方,因为计谋不可能对双方都忠诚、有利。所以肯定会有“违背抵牾,互相矛盾”的现象发生。意欲趋就于此,必将行忤于彼,反之亦然。这就是忤合之术的要则。

要在四海之内行忤合之道,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情况再决定跟随谁;如果运用到一国之内,则定要衡量各路诸侯的情况再决定投奔准;如果运用到大夫之间,那么就要衡量其治下的情况再决定投效谁;如果运用到攀交个人,便须衡量其人的才能、气魄再决定怎么办。无论对象的大小或策略的进退,运用的原则都是一致的。一定先要谋划考虑,胸有定见,然后用“飞钳之术”加以配合(以实现察人择主目的)。

古代善于忤合之道的人,能够在全天下所有的诸侯国之间畅行无阻而不露行迹,在或者相违背或者相契合的不同地方变化圆转。然后根据情况选择君主,与他共济伟业。所以,商朝的贤臣伊尹,五次接近商汤,五次接近夏桀,深思熟虑,最终选择了商汤;周朝的元勋吕尚,三次接近文王,三次进入殷都,反复琢磨,最终选择了文王。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考察,渐渐的明白了天命的归属,所以最后毫无疑虑地背旧取新。

人们如果不聪明绝顶、品德高尚、通晓事理,便不能平治天下;如果不劳心苦思,便不能格物致知;如果不全神贯注地观察实情,便不能功成名就;如果不颖悟绝伦、心灵性慧,便不能运筹沙场;如果为人迂腐而无真知灼见,便不能识人辨能。所以要实行“忤合之术”,决定背离谁与归向谁,一定先要衡量自己的斤两能够成就多大的功业,做到心中有数,接着,便要估计远近各方之间的高下,确定他们的优劣得所之后,再加以实施。诚能如此,就可以进退裕如、纵横天下。


鬼谷奇术:把握好人生的十字路口!


【案例分析】

忤合:良禽择木,贤臣择主

《六韬》有言:“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唯有道者处之。”

故而,纵横之士多重进退、求明主,绝不为一家一姓徒献愚忠,而是有着更广阔的国际视野。文中说“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正是此意。

当然,“忤合之术”并不提倡毫无原则的“朝秦暮楚”,它要求我们必须“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去就”之时,不仅要对各国元首的政治素质进行全面的比较,还要观察天下百姓的民心向背(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最终才能像伊尹、吕尚一样,找到真正的归宿。

《史记卷九十二》中的李左车,便是善于“忤合”的典型代表。

鬼谷奇术:把握好人生的十字路口!


井陉之战开始之前,李左车苦心孤诣的为成安君分析形势,希望他不要一时冲动,误中敌人之计。但成安君固执己见,致使二十万大军几陷不测,最终一败涂地。谚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李左车在韩信的“礼遇兼加,惟渥惟丰”之下,开始为大汉出谋划策,一举平定了燕、齐之地。然而,楚汉对峙之时,韩信开始进退失据,既不纳蒯通“三分之计”,也不学张良“明哲保身”,李左车料其必遭横祸,于是远离是非,授教东宫。韩信被杀之后,李左车辞官隐居,扶危济困,广施恩德。

当初,韩信和张耳率领几十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闻听此讯,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广武君李左车向成安君献计说:“听说汉将韩信渡过西河,俘虏魏豹,生擒夏说,新近血洗阏与,如今又以张耳为辅,计议夺取赵国。这是大胜之师,锐不可挡。可是,我听说‘千里转运粮草,士兵就会劳累不堪;临时烧火做饭,军队就会面带饥色’。眼下井陉这条道路,两辆战车不能并进,骑兵队伍不能成行,声势浩大的人马迤逦百里,押运辎重的苦力望尘莫及,希望您临时拨给我三万人,从隐蔽小路拦截他们的后援,而您则深挖战壕,高筑营垒,加固防御,不与交战。这样一来,他们向前求战不得,向后无法还师,我再趁机出其不意,坚壁清野,使他们失去供给,用不了十天,两将的人头就可送到将军帐下。希望您仔细考虑我的计策。否则,一定会被他二人俘虏。”成安君说:“我听说兵书上讲,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可以包围它,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现在韩信的军队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几千。竟然还敢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现在一定已经极其疲惫。如今像您说的这样龟缩不出、不加进击,强大的后续部队到来,又怎么对付呢?诸侯们会认为我胆小,就会轻易地来攻打我们。”于是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史记卷九十二》原文: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原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原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敌人没有采纳广武君的计谋,大喜过望,这才敢领兵进入井陉狭道。结果陈余身死,赵王被擒。当时,有人捆着广武君送到军营,韩信亲自给他解开绳索,请他面向东坐,并执以师礼。

其后,韩信问广武君说:“我要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讨伐齐国,怎么办才能成功呢?”广武君推辞说:“我听说‘打败仗的将领,没资格谈论勇敢,亡了国的大夫,没资格谋划大业’。而今我是兵败国亡的俘虏,有什么资格建言献策?”韩信说:“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了,在秦国而秦国却能称霸,这并不是因为他在虞国愚蠢,而到了秦国就聪明了,而在于国君任用不任用他,采纳不采纳他的意见。果真让成安君采纳了您的计谋,像我韩信也早被生擒了。正因为没采纳您的计谋,所以我才有机会拜您为师。”

广武君说:“我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所以俗话说:‘即使是狂人的话,也有可以听取的一面’。虽然我担心自己的计谋不足以采用,但既然承蒙将军看重,我只好竭献愚诚,忠心效力。成安君本来有百战百胜的计谋,然而一着不慎,军队在鄗城之下战败,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而今将军横渡西河,俘虏魏王,在阏与生擒夏说,一举攻克井陉,不到一早晨的时间就打垮了赵军二十万,诛杀了成安君。名声传扬四海,声威震动天下,敌国的百姓预感到兵灾临头,都放下农具,停止耕作,抱定‘活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专心倾听战争的消息,等待死亡的来临。像这些,都是将军在策略上的长处。然而,您近来用兵太繁,致使士卒疲惫,很难再启战端。如果将军贸然伐燕,唯恐两三月内,不能克捷,反而会大伤元气。届时,假若我们的军情已被敌方了解,又处在劣势的地位,加上旷日持久,粮食耗尽,而弱燕未附,齐国就一定会趁机发力,拒守边境,以图自强。燕、齐两国坚持不肯降服,那么,刘、项双方的胜负就不能断定。像这样,就是将军战略上的短处。我的见识浅薄,但我私下认为攻燕伐齐是失策啊。所以,善于带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处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拿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韩信说:“虽然如此,那么应该怎么办呢?”广武君回答说:“如今为将军打算,不如按兵不动,安定赵国的社会秩序,抚恤阵亡将士的遗孤。方圆百里之内,每天送来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劳将士。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而后派出说客,拿著书信,在燕国显示自己战略上的长处,燕国必不敢不听从。燕国顺从之后,再派说客往东劝降齐国,齐国就会闻风而降。即使有聪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该怎样替齐国谋划了。如果这样,那么,夺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谋求了。用兵本来就有先虚张声势,而后采取实际行动的,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韩信说:“好。”听从了他的计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国,燕国听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

(《史记卷九十二》原文:信问广武君曰:“仆欲北攻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今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问曰:“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顾恐臣计未必足用,原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战百胜之计,一旦而失之,军败鄗下,身死泜上。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阏与,一举而下井陉,不终朝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褕衣甘食,倾耳以待命者。若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罢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恐久力不能拔,情见势屈,旷日粮竭,而弱燕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彊也。燕齐相持而不下,则刘项之权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将军所短也。臣愚,窃以为亦过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醳兵,北首燕路,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使喧言者东告齐,齐必从风而服,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从其策,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

这是李左车人生中第一次“忤合”。(忤陈余,合韩信)

后来到了楚汉对峙之时,蒯通劝说韩信:“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就掌握在您的手里。您帮助汉王,汉王就会取胜,与楚王联合,楚王就会成功。我愿意推心置腹地向您表达愚陋的诚意,就怕您不能采纳我的建议。据实而论,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凭您的贤达圣明和兵多将广,假若能够据有齐地,联合燕、赵,再出兵攻克楚、汉未得之地,之后顺应民心,引军西向,令刘、项两家息争罢斗,天下之人,谁敢不听从!届时,您坐拥淮、泗,以恩德安抚诸侯,拱手安居,礼让贤士,那么仁人志士都将对您竞相朝拜。我听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希望您深思熟虑。”

韩信不听从。

又有人劝说韩信:“既然将军不想跟楚、汉两国分庭抗礼,还想做刘邦的臣子,请您采纳‘还师’之术,不要做出不符合规矩的事情。古语说‘虽破敌于外,立功于内,然而战胜者,以丧礼处之。将军缟素,请罪于君!’人臣深晓此道,则能全功保首,希望您能采纳!”

韩信又不纳。

李左车见韩信进退失据,于是离开了他,为刘邦所用。这是李左车人生中第二次“忤合”。(忤韩信,合刘邦)

开汉之后,韩信旋即被诛,其他功臣也多被敲打。李左车遂不恋权势,隐居乡野,著书教徒,深受百姓爱戴,死后便葬身于此。为了纪念他,后人把广武镇改名为李左村,一直延用。这是李左车人生中最后一次“忤合”。(忤刘邦,合万世)


《鬼谷子大智慧》已成书,请加微信zhaodanyangok购买。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平台“丹阳论道”,免费阅读!
鬼谷奇术:把握好人生的十字路口!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