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东四十条”曾一度消失

2017-07-09 08:19阅读:
“东四十条”曾一度消失
清乾隆年间《皇城全舆图》中,“铁狮子胡同”与“十条胡同”相隔一段距离,并不像现在这样东西对应。
6月5日《北京晚报》的《品读》栏目,一篇《东四头条至东四十四条忆旧》一文中,提到东四十条及谟贝子府,但涉及不多,由于笔者在“东四十条60号”(曾经的谟贝子府)生活过,因此结合史料,对东四十条这条街道以及当年宅院的一些情况加以补充。
  其中,笔者发现如今东西贯通的张自忠路(改名前叫铁狮子胡同)与东四十条,在清代并不是相通的,铁狮子胡同离东四九条反而更近。而且在日伪统治时期,十条胡同(即如今的东四十条)这个街名居然在地图中没有记载。
  另外,对于张自忠地铁站附近的一座凉亭,笔者通过当年的生活记忆,解释了它的合理来源。
  《东四头条至东四十四条忆旧》一文中对东四牌楼向北的胡同介绍说,“明代排到四条、清末增至十二条。”这一说法并不准确。通过查看清末民国初年绘制的《京师内城首善全图》发现,东四牌楼向北排列仅到十条。如今的东四十一条,清朝时西段是抄手胡同;东四十二条,清朝时西段是礶儿胡同,东段是老君堂,而且这种叫法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比《京师内城首善全图》更早的清乾隆年间《皇城全舆图》也证实了这点。通过这两幅地图,能找到一个极为有趣的看点:在清代,老北京人所称的“铁狮子胡同”(即今日的张自忠路)其实与东四十条不是正对着的(如今东四十条与张自忠路是东西贯通的)。清代地图上,铁狮子胡同反而离东四九条更近。不知道为何偏移如此之大?
  而另一幅绘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京(平)街巷图,更是令人大吃一惊:当年的铁狮子胡同一直向东,居然没有叫十条胡同(如今的东四十条)的街道。这种说法不仅网上能看到,笔者在首都图书馆查阅1937年—1945年敌伪统治时期的北京(平)地图,也证实了这
种说法。地图上,铁狮子胡同东口路北,当时是日本驻华北派遣军宪兵司令部(其前身是段祺瑞“执政府”),而铁狮子胡同向东到段祺瑞“执政府”的东墙外就到头了,它与东四牌楼到北新桥的南北大道形成丁字路,再向东便无路可走了:既没有十条胡同的地名,也没有这条街道。当时挨着铁狮子胡同东口的就是九条胡同(如今的东四九条)北侧院子的西墙根。以当时的地图绘制技术,似乎不会犯这样的错误。那么,是不是民国初期对东四这一带进行过大规模改造?笔者没有看到关于这方面的史料。也希望更多读者对此进行研究论证。
  另外,对于如今张自忠路地铁站的一座亭子,有不少人说是谟贝子府原址处的亭子,其实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2016年11月28日《北京晚报》35版《历史烟云中的谟贝子府》里的说法更可信:“上世纪90年代修建平安大道时,西边花园部分的建筑也逐渐被拆掉,只有那座凉亭被迁建到现在的位置,但已不是原物”。
  因为笔者小时候曾住在这座院子里,对于亭子的印象深刻。1963年,某文化机构购得“东四十条60号”作为单位宿舍大院,我家随之搬入。该院在东四十条路口东南角,从大红木门进入,后门却在东四九条西口,平时紧闭。若从九条的门进来,直接向北经过穿堂,进入后院,再往前是东西走向的绿漆长廊,漆皮剥落,木色显露。越过长廊面对的就是一座亭子,四角攒尖顶,四根立柱间砌满红砖。当时这座亭子是一间仓库用房,显得十分破旧。亭子北侧是全院高大的正房,我家就在正房中的西侧。
  1949年之前,这里是民国大银行家冯耿光的私宅,再往前追溯,这里就是清代的谟贝子府。不过,以我们居住时的规制看,当时已不是王府的格局。
  这个院子是我童年美好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居住几年后,我们搬走了。再后来,这座院没有了,在原址修建成了地铁站。
  由此可见,如今张自忠地铁站后面的亭子是谟贝子府的亭子拆建过去的说法是合理的。因为当时谟贝子府中的那座亭子,北边有甬路、石台,还有北房、夹道以及院墙,即便是将东四十条道路南侧拓宽10米,也不能追到原来那座亭子的面前。(项彬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