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民国第一“神童”   七岁写出销量百万的书

2017-09-26 08:09阅读:
民国第一“神童” <wbr> <wbr> <wbr>七岁写出销量百万的书
“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捣乱得更凶的,是一位神童做的《三千大千世界图说》。他拿了儒,道士,和尚,耶教的糟粕,乱作一团,又密密的插入鬼话……但讲天堂的远不及六朝方士的《十洲记》,讲地狱的也不过钞袭《玉历钞传》。这神童算是糟了!”
1918年10月15日,《新青年》第五卷第四号上,发表了鲁迅先生的《随感录(三十三)》,严厉批评了时年仅11岁的江希张。
江希张被康有为赞为“民国第一神童”,厕身康门,徐悲鸿是其“师兄”。
江希张7岁便出版了《四书白话解说》,印行“上百万部”。
为何鲁迅不以为然?
神童背后有个怎样的爹
1907年3月,江希张(字慕渠)生于山东省历城县江家庄。1985年秋,他将当年的《交代材料》改写成自述,称:“祖父江宗先,识字不多,深感文盲之苦,立志促使子孙发奋读书。父亲江钟秀在农业劳动之余,苦读二十年,终获一定成就,著有《孔孟图歌》、《兴学创闻》等通俗读物。”
语甚平淡,却有埋伏。
事实上,江钟秀此人颇有能量,1911年曾“谒学部,请勿废师范、中小学校读经,部许之”。
1918年,江钟秀等在济南南门星宿庙创立万国道德会筹备处,邀请各界200多人与商,军阀阎锡山大力襄助,致函各省,共有16省军政长官复函表示支持。
1921年,万国道德会正式成立,会长是孔德成(孔子第77代孙),副会长是康有为和田步蟾,江钟秀任监理。另有名誉会长,即美国传教士李佳白(为互相揄扬,尊其为“西国名牧”)。
江钟秀崇拜孔孟,曾写《尊孔大义》七卷,指望“家置一编,人手一卷”,并与孟庆棠(孟子第72代孙)结为干兄弟,甚至将妻子的名字改为王崇孟。
江家历史多由江钟秀钩沉而来,据说江钟秀曾祖江福津当过团总,1861年秋与捻军作战时,家中5人战死,后代恪守忠
孝,光绪皇帝曾以手书的“教忠励节”匾赐江家。
江钟秀有两个儿子,长子是江希孔,次子江希张“自两岁起,父母就教我认字,开始只是游戏,不久发现我能够接受,便认真地教起来,因此我三四岁就能作简单的诗文”。
漏洞虽多却轰动一时
江希张晚年说:“小时候接受能力比别的同龄儿童强些是真,但绝不是什么‘神童’。”
1922年10月26日《晨报副刊》上,自称江的中学同学傅良说:“他所以为神童,至多也不过比我多些‘死文字’的老文学——四书,五经——上的知识罢了;言语间,比我们‘斯文’些罢了:这并不稀奇。”
江希张古文功底略胜常人,可能是“早教”的结果,江钟秀却编出“武训转世”的传说(据学者黄清源考证)。
武训生前名声不显(梁启超记其事时,甚至搞不清姓名,称为“张先生”),后清廷为推进民间办学,赐予黄马褂,准建牌坊,遂有“武训热”。
江钟秀说,他从纸坊的废纸堆中翻到文人陈代卿佚稿《武七》,文中称武训遗言:“愿来世投生善地,有福读书耳。”读到此,恰好夫人抱江希张至,想起5个月前,“梦游至上界,见诸神罗列,内有一行乞叟,忽化小儿,公遽携之归,既寤而希张生”。
江钟秀的谎言编得离奇,陈代卿回四川老家已三十多年,他的手稿怎会飞到几千里外山东历城的废纸堆中?
然而,甲午之败、庚子之变后,人们对清政府普遍丧失信心,各方渴望奇才拯救乱局。
在1911年第八期《少年》杂志上,刊出《江神童事略》一文,提到几年前苏州神童吴斌忠(不过是5岁能写大字),且称“美国近来,亦暄传一九岁之女神童……江神童其勉之哉”。1911年第4期《妇女时报》更是将江希张和日本女神童(未具名)的照片专版并列,隐有对抗之意。
江钟秀准确地把握住人们的心态。
七岁写出销量百万的书
据传说,江希张“虚名越传越远”,山东提学使(相当于教育厅长)陈荣昌便到村中来面试,感到满意,便推荐给山东巡抚孙宝琦,孙在济南城召见了江,“又面试一番,结果大喜”,便推荐给溥仪(比江大一岁)当伴读。
1911年初秋,江希张被送到北京,因辛亥革命爆发,摄政王载沣无暇接见,江白等了1个多月,只好回家。
学者耿仝认为,这段记述可能是后来编造的,因清廷直到1912年才正式选伴读,要求是皇室近支,不从民间遴选,江希张根本没资格。上世纪50年代,历城县公安局曾做过调查,据同村人回忆,江希张7岁才在本村入学,从未听说过其9岁前的那些神奇故事。
1915年,署名江希张的《四书白话解说》出版,“竟畅销全国,印了上百万部,版权收入亦颇可观”。江希张晚年说:“这时我只有七八岁(指虚岁),尚不能独立思考,一切由大人支配,这部书一半是我自己写的,另一半是一个姓周的师兄(即周乐三)和其他几个人帮助写的。”该书只署了江希张的名,但他可能根本没写过。
《四书白话解说》将儒家、佛教乃至基督教的思想融汇其中,语言浅白,体现了江钟秀的风格。
1915年,江钟秀在演讲中说:“我国圣贤留下的这些经书,起初原是些俗话,并非圣贤们故意做作些艰深文字……何可墨守故辙,不知变通?”
康有为看了这部书,破例收江希张为弟子,江说:“在以后的十年里,他指导我读史记、汉书、唐诗宋词,有段时期,我住在他上海的家里。”
逐渐反感父亲的灌输
引发鲁迅批评的,是署名江希张的《大千图说》一书,它打着科学旗号,内容却荒诞不经,称火星人“身高一丈,其语言如虎”;水星人长得矮小,力气却很大,他们住在洞窟,以草芽和小兽为食,人口有二十兆;金星人有翅膀,能飞行空中,他们永远不会死亡,入火也不会燃烧,身轻如纸,人伦发达,精通移魂换魄的法术;木星人野蛮且无文字系统之发展;土星人拥有如神般的智慧,以果为食,住在洞窟中。
江希张后来说:“当时有许多书册假用了我的名义,有的是得到我父亲同意的,有的是我父亲也不知道的。其中有部《大千图说》与我无丝毫关系……当我看到之后,认为荒谬绝伦。”
《大千图说》最初由万国道德会出版,在署名江希张的《四书白话解说》、《息战论》等书序跋中,均提到了这本书,可见,它与江希张绝不是“无丝毫关系”。
据江希张自己说:“十二岁以后,我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对父亲的灌输,反感越来越大。”一位长辈找到当时山东省长田中玉,说国家应珍惜“人才”,田乃召见江钟秀,责令立刻将江希张送入中学。
据《通问报》1925年8月载,江希张每年可得公款助学费百五十元,但他“学课多不及中等,大为同学所藐视……终以寂寞寡欢,渐至出校作乐,屡次犯规”,校长碍于田中玉的面子,只好让江希张去北京汇文大学预科,“名虽升学,暗实开除”。
中年后成了科技工作者
1926年,江钟秀去世,江希张自称“与过去断绝了种种关系,所幸版权收入尚可维持生活”。但事实上,江希孔(江希张长兄)继任万国道德会监理,当年秋天开了全国大会,在江希张提议下,修订了会章。
1927年2月,江希张经西伯利亚去法国求学,他自称“勤工俭学”,但实际上是万国道德会资助。1930年11月江希张在《北平总会演说词》中说:“希张年来在海外,对于我国文化精神及本会宗旨尝极力宣传。”
在法国,江希张与学钢琴的宋以莲结婚,宋的父亲是驻澳大利亚总领事,江遂改换专业,考入法学院的国际关系研究院。2年后毕业,与夫人同去澳洲,但“当时欧澳之间文化风气迥异,两人均不愿久留”。于1931年春回国。
1935年,江希张写了《四书新编》,两年印至14版,得到宋哲元赏识,“将此书改排成皮面袖珍本,全军战士人手一册”。
1939年,江希张的岳父到南非约翰内斯堡任职,当地华侨报纸《侨声报》缺一位总编,江“乃毛遂自荐,签订了两年合同”。后因珍珠港事变等,滞留海外,1946年才回国,才知夫人宋以莲已去世5年。
因局势混乱,江希张再改专业,在一化工厂中做技术工作,与震旦大学医科刚毕业的郭毓环结婚。
解放初期,江希张见“进口原料暂时停顿,我建议厂方挖掘国内资源,为此写了不少调查研究报告”,因此转入国营企业,“虽然待遇较差,我也未曾计较”。
不愿载入《世界名人录》
学者耿仝研究发现,因江希张很少回家乡,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他被历城县公安局判定为“逃亡海外人员”。1964年9月,北京永定门车站发现4封万国道德会的宣传信件,其中多处提到江希张,引起有关部门重视,但未查出结果。直到1966年后,家乡人才知江希张在上海。
1985年,山东省政协征集文史资料,相关人员拜访了江希张,见他“岁届耄耋之年,仍是耳聪目明,谈吐清晰,身体很魁梧,不驼背,反应机敏,记忆特好”,书案上尚有他“刚翻阅过的外国杂志”。只是江希张的左腿比右腿细很多,乃1966年“长时间下跪的结果,膝部的大血管被压扁了”。
在访谈中,江希张说:“地球上有七大洲,我除南极外,曾涉足六大洲……见过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亦见过无家可归、沿街行乞的人群,我深深知道在当今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比得上新中国。”
采访者称:“许多外国人闻名而来要先生(指江希张)写自传,载入《世界名人录》,多被先生拒绝了。”不过,出版这类《名人录》可能是一种商业操作,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很流行。
江希张后半生从事化学方面工作,业余时间翻译了世界名著《精油》,又为新华社对外部撰写专业论文,在英、美、法、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发表,据他说:“所得外汇稿费,亦均已上交国库,从未私自向外投稿。二十年来从未写过涉及政治外交的文章,更未翻弄过古籍。”
2004年初春,江希张去世,终年97岁。(蔡辉)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