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和慈禧爱养狗 雍正给狗设计衣服慈禧尤爱京巴
2018-01-12 08:09阅读:
如今,很多人喜欢养狗。其实,狗的驯养历史比猫更久远,大概有1.5万年到8000多年左右。在我国,至少有八千多年的驯狗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不断有关于发现狗的报道。例如在距今7000至65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有狗的骨架;在河北省武安县距今7000年前的磁山遗址发现有狗头骨的前半部和下颌骨,从其构造上来看,这些狗与它的祖先——狼相比,差异甚大。
狗在人类早期社会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从被驯化到春秋时期的数千年中,狗伴随主人捕捉猎物,帮助主人获得食物,这是它们对人类而言最大的价值所在。《吕氏春秋》说:“齐有好猎者,终日不得兽,入则愧其友。推其所以不得兽,狗恶故也。欲须良拘,家贫不能得,乃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良狗,有良狗则数得兽矣。”有良狗就能捕获更多的兽,狗的作用可见一斑。因此,在早期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殉狗的遗迹。
在人类社会早期,养狗也有抓老鼠的目的。这在《吕氏春秋》等古籍中都有不少记载。四川三台县的汉代崖墓中就有狗捉老鼠的画像,画像中,一只狗正得意地叼着一只老鼠,老鼠的尾巴在狗嘴外垂着。可见,“狗拿耗子”在如今被形容为多管闲事的说法,在当时是实际存在的。
因为狗的重要作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犬”字的出现。西周、春秋、战国等时期有关狗的记载就更多了。如《礼记》注疏中有这样的记载:“小曰狗,大曰犬。卷毛悬蹄者为犬。”狗作为“六畜”之一也是这个时期提出的。如《管子·牧民》记载,“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当时人们还把养六畜提高到国富民强的高度。“六畜育于国家,国之富也,六畜不育,则国贫而用不足。”
秦汉时期,狗不仅是用于祭祀、食用、狩猎、守卫等方面,还进一步发展作为“玩赏”或“伴侣”宠物。汉代,皇宫里专设“狗监”等官职,专管皇族的猎狗养殖。汉武帝还曾下令营建“狗台宫”,供皇室人员和大臣观看“斗狗”。《汉书·张良传》载有宫廷最早养狗的记载:“沛公(刘邦)入秦,宫室帷账狗马生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