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海昏侯真的“昏”吗?

2019-08-15 08:09阅读:
海昏侯真的“昏”吗?
2011年,一个盗洞引出了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西汉列侯墓园,这个位于江西南昌的西汉大墓的发现,在考古工作者的研究下,伴随着其丰富的陪葬品、完整的墓园建制、历史文献的相互佐证等大量的物证下,2015年被列为了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大量的历史文物,让墓主人海昏侯刘贺的传奇经历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所著的《海昏侯刘贺》是第一部有关海昏侯及其时代的学术研究专著。而最新的这本《海昏侯新论》则作为《海昏侯刘贺》的姊妹篇,结合近年最新的海昏侯墓文献、文物研究,依据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海昏侯刘贺》中未及详论的内容以及存在争议等地方进行深入思考。
全书第一篇就是介绍刘贺其人和西汉中期宫廷政治的情况,基本上是《海昏侯刘贺》这本书的浓缩版,甚至可以作为上本书的序言。因为刘贺在位时间实在是太短了,而且完全被之前的政治形势所左右,那么在刘贺即位之前,也就是汉武帝、汉宣帝时期的政治格局则显得格外重要。
霍光在汉昭帝时期,扫除异己,通过武力、政治手段清除了权力之路上的障碍,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臣。在汉昭帝去世后霍光主持推举昌邑王刘贺为下一任皇帝。作者认为,霍光选择刘贺有这么几点考虑:第一,刘贺是汉武帝的孙子,在辈分上就比他们低,霍光的女儿还是汉昭帝的皇后,不管在内事还是外事上霍光家族都压皇帝一等
;第二,刘贺当年不到二十岁,且又远离京城,政治经验几乎为零,朝中根本没有势力;第三,从一些资料来看,当时刘贺被人称为“清狂不惠”。而所谓“清狂”,就是白痴的意思,“不惠”就是不怎么聪明。可能是考虑到以上种种原因,霍光无论怎么看,这样的一个人都是最适合的皇帝人选。
但是登基二十七天后,这个“白痴皇帝”竟然被霍光给废了。而且还不是刘贺做了有多出格的行为,做了什么危害朝廷社稷的事。当霍光突然宣布废掉刘贺时史书上的记载是“群臣皆惊愕失色”,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霍光有这样的举动。然而在多年过去后,史书给予了群臣答案。原来刘贺并没有霍光想象的那么傻,为什么扶他上位,朝野上下心知肚明的事,唯独刘贺不配合霍光演这出戏。他竟然真的做起了皇帝,着手调整宫廷近卫兵马。一上来就要换掉长乐宫护卫长。长乐宫里住着霍光的大王牌,霍光的外孙女、汉昭帝的皇后,也就是上官太后。这才刚登基二十来天就这样,以后还得了。霍光便直接废了刘贺,让他回去接着当昌邑王去。
在之后继位的汉宣帝长于民间,他太了解霍光需要什么,于是乖乖的配合他演完了这出戏。在霍光死后依旧不敢有大的举动,而是慢慢地将权力从霍家人的手上夺过来。作者专门选取了一些细节作为补充,西汉诸帝所使用的年号,除了哀帝,一般都有固定的年数,汉武帝是四年一改,汉昭帝是六年一改,年号的使用年限,意味着一种天数,及天不变,数亦不变,如果天有变,则数必更换。在霍光的操纵下汉昭帝六年一换年号,汉宣帝继位后,依旧延续着六年一改的规则,意味着天没变,数还是我们霍家说了算。但在霍光死后,宣帝直接把本始六年改为地节二年,同时追改本始五年为地节元年。给朝野释放了强烈的政治信号。
刘贺作为霍光留下的不稳定因素,宣帝一直不放心。所以宣帝派张敞到山阳做太守专门监视昌邑王刘贺。三年后大局已稳,在听了张敞的汇报知道刘贺不足成事后,便改封刘贺为海昏侯远迁江西,并且命其“不宜得奉宗庙朝聘之礼”,就是不要参加刘家的各种宗庙祭祀了,老老实实在海昏国待着吧。这其实在宫廷斗争中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世代为侯,荣华富贵安享余生。但是刘贺确实脑子不太灵光,跟身边人随便说什么当初自己本来可以先除掉霍光亲政,还妄想自己再升一格成为海昏王。种种想法,让汉宣帝觉得必须给这个看不清形势的海昏侯,加以警告,于是一下削减了他3000食封户数,要知道整个西汉加起来对于王侯的惩罚削食封也不过6000多户,海昏侯一人就占了一半。最后怀着愤恨郁郁而终。
在这本《海昏侯新论》中作者通过考古挖掘,深入了解了汉代皇宫都城的布局。中国古代城市最为核心的部分要属皇宫,宫城、皇城的布局是非常讲究的,背后有着一套较为完整的天、地、人关系图谱。比如明清皇城承袭两宋布局,皇城位于城市中心;而隋唐时期皇城则位于城市最北端。而秦汉时期的皇位又在什么位置,背后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复旦大学杨宽先生曾提出秦汉“侧重西南”一说。据考究汉代的未央宫就位于都城的西南侧,而汉代人在这样的布局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想法,在海昏侯墓中我们得到了强力的佐证。
作者提到,在2016年部分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在首都博物馆展览时,他仔细观察了海昏侯墓园平面图,并惊喜地发现,作为最重要的墓主人海昏侯刘贺的墓室就位于西南。古人讲究事死如事生,墓园的规划也会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地位按规格参照。有关为什么要把皇宫放在“重西南”的位置,作者认为从汉到唐的都城建设在观念上存在着从“敬天”到“仿天”的过程。汉代宫城位于西南角,面东敬旭日面北敬极星。到了隋唐,皇帝认为自己就是天,所以靠北而居,事他如同事天。中国古代城市结构的发展变化,背后隐藏的是整体的天、地、人,互相调和变化的结果,而当我们去了解这背后的因素时,考古的发现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佐证。
《海昏侯新论》并非是一部系统讲述海昏侯墓挖掘与研究的著作,主要是一些问题的解答和专题的集结,依据考古学进行解读。不如前一本书《海昏侯刘贺》那样流畅,大量史料的引用也会增加阅读的难度,可能会让读者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比较摸不到脉络。其实考古学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辅助材料,以强有力的物证,填补了历史文献留下的空缺。很多问题仍需深入研究。有些随着文物的重见天日真相大白,有些则依然尘封在地下,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等待学者们去挖掘。(柳树下)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