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金庸笔下的“武功”是怎么来的?

2019-11-20 08:28阅读:
金庸笔下的“武功”是怎么来的?
金庸
金庸笔下的“武功”是怎么来的?
《金庸者谁:北大金庸研究课堂实录》
孔庆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去年此时,金庸逝世的消息让华文世界的读者黯然神伤,也唤起了广大武侠迷的往事回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所构建的江湖,承载了无数少年的侠梦,也因其成就而引发了文学研究的一个问题:当学者面对武侠小说时,可以将其视作经典来研究吗?关于金庸作品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历来颇具争议,在“通俗”和“经典”之间该如何划分界限,也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最早以学术的目光审
视金庸作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就掀起了“金庸热”,严家炎于1994年率先开设了金庸小说研究科,出版《金庸小说论稿》,这是金庸小说走进“高雅文学殿堂”的开端。此后,钱理群、陈平原等学者也纷纷撰文研讨金庸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金庸作品的“经典地位”。在这批涉足金庸研究的学者中,有“北大醉侠”之称的孔庆东更是绕不过去的名字,他那颇具个人风格的解读文字,是许多读者的“金学”启蒙读物。
近日,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出版了孔庆东在北大讲金庸的课堂讲稿《金庸者谁》,这门课是孔庆东2014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金庸小说研究”通选课,在此之前,这门课已经讲过两轮,因此架构及内容都相当完善,兼顾了文学研究、文学欣赏,乃至“八卦”娱乐的需求。这本“课堂实录”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孔庆东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自成文章,比之学术论文更有可读性,比之散文随笔又更加扎实。以每节课为章节,《金庸者谁》共收录了15课内容,分为课程介绍、金庸者谁(作家论)、功高几许(武功)、情是何物(爱情)、金庸小说中的民族观五个部分,其中尤以武功部分讨论最多,占到了5节课的体量。而金庸生平及小说中的爱情则分别是4节课。
在孔庆东的金庸研究课堂上,有金庸与徐志摩等人的“八卦”趣闻,也有正经八百的作品精读。在轻松戏谑的语言背后,孔庆东真正的“武功”是文学分析的专业手法——谈金庸作品的正版与盗版问题,他从“版本学”的视角切入;谈金庸的生平经历与写作原型之间的关系,他运用了“作者与叙述者”的理论资源……也正是因此,这才可称之为是北大课堂的实录,是一本给非专业者的“武林秘籍”。
在论及武功时,孔庆东指出,我们如今说到武功,就想到武术功夫,指的是所有跟人打架肉搏的能量和技巧的总称。古代也有“武功”这个词,但并不是这个意思。“武功”早在《诗经》中就有出现(《国风·豳风·七月》“二之日曰其同,载缵武功”),主要指武事。再进一步,就是与“文治”相对,主要指的是统治者动用军事力量成就了业绩,比如乾隆皇帝自封的“十大武功”就是这个含义。当然,虽然词语的用法不同,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一旦涉及武力,自然也就有了“武功”,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武将英雄,其武艺各有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地位。但是,无论《水浒传》还是《三国演义》,关于武功的描写往往非常简略,很多时候甚至是“战术”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就与现代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很是不同。
那么,什么时候中国人才把“武功”的意思变成了武术功夫呢?根据孔庆东的研究,真正确立“武功”地位的人是赵焕亭。赵焕亭1877年出生于河北玉田,是北派武侠的鼻祖,与向恺然(平江不肖生)合称“南向北赵”,代表作为《奇侠精忠传》,这部作品与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是同年诞生的作品。除了创作上的成就外,赵焕亭的功绩还有很多,首先就是创造了“武功”的概念。他以做学问的态度将所有技击、腾挪、修炼之术都称为“武功”,还引入了“内力”的维度,设定了“内功”“外功”“轻功”等类别。诸如服用千年灵芝可以增加功力的说法,也是他的创见,大约是受到了修仙方法的启发。总而言之,我们所熟知的“武功”模式,基本上源自于赵焕亭的设计。
前几年,一部电影《师父》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武侠体验,该片的编剧兼导演徐浩峰也在写作中坚持构建“津门武侠”的世界。据孔庆东介绍,在现代武侠小说的“武功”发展史上也有一位举足轻重的天津人,那就是“阳刚铁汉郑证因”。郑证因,本名郑汝霈,自幼家贫,是武侠小说家队伍中少见的习武之人,曾在“北平国术馆”门下学习太极拳,能使九环大刀,是真正的武术内行。他的写作之路是与另一位武侠作家白羽联手开启的,一人善武,一人能文,二者联手开创了以真实武术为基础的“纸上武学”系统。他们将《武术汇宗》中的太极拳、五行拳、八卦拳、铁砂掌等通行武术搬到了武侠小说里,展开想象描写了招式效果,也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一些现实中没有的武功,如混元掌、排山掌、大力金刚掌等掌法,还有草上飞、云里翻、飞鸟凌波等轻功。
更值得一说的是,郑证因还非常详细地写了一系列兵器,全面介绍兵器的制作方法、结构、功能、用法、来历,还尽量写得合乎物理,比如暗器就有梅花夺命针、七星透骨针、金刚燕尾镖等,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在笔者看来,这种依据一定科学原理和物质基础,适当想象来超越现实的写法,其实与如今正火热的科幻小说一脉相承。
金庸继承了前辈描写武功的“内力”,这是他胜过古龙等武侠作家的成就。在书中,孔庆东结合文本详细剖析了金庸所有作品中的武功特色,在此就不一一赘述,有趣的是,经过孔庆东的全面梳理,金庸小说中武功排名前三的人物都不是读者最熟悉的——他们分别是《九阴真经》《易筋经》《少林七十二绝技》的作者达摩祖师、《天龙八部》中少林寺藏经阁的扫地僧,还有逍遥派无崖子的祖师。事实上,如前文所述,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小说传统中,武力不是最重要的,品格才决定了英雄的高度,金庸正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这一特色。
最后,孔庆东总结金庸笔下的武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承载着深刻的生命和文化隐喻。例如,降龙十八掌隐喻的是一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姿态、做人的道理、做人的功夫,靠自己的阳刚之力去打天下。打狗棒法颇有些意识形态的正义色彩,本来是很庸俗的乞丐打狗的办法,却升华成了独门武功;六脉神剑的特点是时灵时不灵,其实就是基于人体的潜能;北冥神功,某意义上是孔夫子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从别人身上获得力量,同时也不损害别人。诸如此类的武功设定,与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相呼应,正彰显了金庸“侠之大者”的风范。(白杏珏)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