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消失的老北京驼行

2020-04-10 08:09阅读:
消失的老北京驼行
前段时间,讲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城变迁的电视剧《新世界》热播。有不少细心的观众发现,骆驼在剧中出现了很多次。 老北京人都知道,骆驼与这个城市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老北京的生活离不开它。家家盖房的石灰、冬天烧的煤炭全是由骆驼从西山门头沟、磨石口等地运来的。可以不夸张地说,人们吃的、喝的、用的哪样都离不开它。
那会儿,专门走煤车的阜成门,一年到头门洞里叮叮当当的驼铃声响个不停。
上世纪50年代前期,骆驼行还是老北京牛街赖以生存的行当。上世纪公私合营以前,我家所在的牛街糖房胡同和西边的吴家桥、老君地一带即是骆驼行的大本营。那里有众多的驼行从业人口。以吴家桥头条为例,仅有的七个户籍门牌中就有四五家以饲养骆驼和拴大车为生。
在我记忆中,从胡同东口北侧往西数,第一家姓赵的哥俩,原来就从事养骆驼、搞运输的行当。再往前是“大车钱记”,他家门前有专供骆驼和骡马饮水的大石槽,这些老物件直到牛街拆迁时才挪走。接下来是尹二伯家和蔡家以及“过街沟王”家。这几家无一例外都是独门独院,而且从事的都是驼行。当年这条小巷安静幽深,大树底下卧满了性格温顺的骆驼,它们嚅动着嘴巴默默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
这才仅仅是一条胡同,如果把吴家桥二条到四条、丁家胡同、糖房胡同、老君地和枣林斜街等地都加一块,那么牛街的驼行从业者总数不下几十家。
改敬礼先生所著的《话说北京牛街》一书介绍,驼行有三项经营内容:买卖骆驼的,用骆驼搞运输的,还有屠宰老弱骆驼、贩卖骆肉和骆驼掌的。
骆驼搞运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纯属运输搬运业务,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自北京跑内蒙古,甚至青海、新疆西北边远地区,都是以骆驼为主要运输工具,
驼行的人在为客户长途运输货物的同时,自己也贩运一些能赚取利润的货物,一年路上两个来回,盈利就很可观。另一种是平民式运输,这种更常见,它就是老百姓用骆驼拉生活用品,一般是从京西贩运白灰和煤炭到城里销售,每峰骆驼可驮上千斤。
孩提时候的我见过脖子上系着铜铃铛的骆驼队穿街过巷的景象,还见过对门甘大妈看着即将被宰的心爱之物,依惜不舍地哭喊着:“心疼死喽,我的小儿骆驼……”
牛街大多贫穷,骆驼肉较之牛羊肉价格低,故骆驼肉是他们的主要肉食品。骆驼肉在市场上并不常见,一般人分不出它与牛羊肉的区別,我倒是觉得骆驼肉的味道更香更好吃。即使这样,如此鲜美的美味从餐桌上消失也有60多年了。还记得那时,推小车串胡同的人经常吆喝:“五香的骆驼掌刚出锅,烂糊的喽……”韵味悠长的吆喝声,至今回味起来仍让我垂涎不已。
骆驼肉不仅可以食用,它身上的许多部位都可以开发、利用,比如骆驼皮、骆驼毛等。上世纪20年代,在吴家桥四条住着的铁宝珍老人,邻居们都称他为“铁老伯”,他所经营的“富兴成”是一家专门生产骆驼皮制品的加工厂。骆驼一经屠宰之后,必须趁热把皮扒下来,再经过精心的去毛,反复浸泡以及用火熏蒸等多项工序,才能得到优质的驼皮。加工超宽幅驼皮需要广大的场地,还要动用众多的人手,铁二伯就发动家族老少一齐上阵,各家各户还分別负责不同工序。“富兴成”加工制作的骆驼皮毛制品质量好、价格公道,销路很广,远销东北、西北等地。
我上小学时就读于糖房胡同小学(后并入宣师二小)。据刘东声、刘盛林所著的《北京牛街》一书介绍,“驼行公会”于1922年创办,原校门上方有石刻匾额,书有“驼行公会”字样,原址现已被拆。老北京驼行这一古老的行业也消失60多年了。( 刘连良 )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