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老北京风景:修笼屉

2020-05-29 08:09阅读:
老北京风景:修笼屉
老北京人都喜欢吃面食,面做的食物又以蒸食居多,例如窝头、馒头、包子、花卷、懒龙等等,而且都是自己蒸。所以家家都备有铁锅和笼屉。那圆形的笼屉是用柳木和竹片做的,一般都有两三层,柳木做帮,竹条做底儿,每层约有半尺高。笼屉盖是用苇席蒙面,竹签做钉,藤条做绳缝合起来的。
这种笼屉有很多优点,首先是保温好,蒸食有木材香味儿,另外水蒸气都吸入到木材中去了,不会像用不锈钢屉蒸食品,水蒸气没地方吸收,只能顺边往下流,很容易屉布、馒头都湿塌塌的。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因为用的都是天然材料,在高温下使用,容易老化破损,用一段时间以后就糟朽了。藤条线松断,尤其是笼屉盖的苇席更不耐用,稍一破损就会漏气,蒸出的馒头花卷包子不是发不起来,就是蒸不熟。所以修笼屉这一行业就应运而生,这是老百姓的生活必需的。
修理笼屉的工匠肩挑两个圆笼箱,一个放修理时用的材料,如柳木薄板材、藤条、竹片、苇席等。另一个放工具,有割刀、锥子、木钻、刨子等。他穿行在胡同小巷中,边走边吆喝:“修——笼屉来!”听见吆喝声儿,住户就把该修的旧笼屉拿出来,说说哪些地方出了毛病,和工匠商量修理方法,谈妥价钱,工匠就地儿落挑子开始干活。
修理师傅把坏的部分切割除掉,换上新的材料就可以了。但就是这除旧换新的过程,体现了手艺,因为既要保持原样,又要结实省料。家用笼屉都是两三层摞起来用,如果一走形儿,不是松了跑气儿,就是紧了摞不上,所以掌握尺寸可太重要了。先说上头吧,笼屉盖最容易坏的就是苇席,手编的苇席能有多结实啊,用段时间就糟朽了。换苇席必须要用双层,而且为防漏气,两层间要夹层纸,这纸被两层苇席死死夹在中间,密封性就加强了,但又不是像塑料布死不透气,有
的用户甚至从家里拿纸让给多加一层。笼屉下面要用竹片弯成圆形托架,用藤条绳把苇席和托架缝连在一起。除了盖子以外,还要保证下面的几层笼屉结合处既要严丝合缝,又要取放自如。上下屉结合点是子母扣的配合。下层笼屉的里圈有一道高约一寸的子口,子口的外径与上层的内径紧密结合,所以上下屉是不能错的。这活儿说起容易,做起来可太难了,全凭经验和手艺。笼屉的底面是用削好的薄竹片,每条竹片间隔几毫米,用藤条绳平绑在厚木条上,然后把木条固定在笼圈上。
笼屉和现在的不锈钢锅不一样,现在的锅是屉底儿在下、屉帮高,而笼屉相反,是屉底在上屉帮在下,这样蒸熟食物揭锅时不嘘手,取时不烫手,这小地方也是大智慧。如果笼屉真损坏不能修了,还可以让师傅照原样做一个新的,立等可取,价格也比商店里买便宜些。
现在家务劳动社会化,自己天天蒸馒头的也少了,再加上笼屉的用料全来自纯天然,取材多少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且洗涮也麻烦,还容易破损,被漂亮的不锈钢锅代替也是必然的了,修笼屉这一行当也只能保留在老人的记忆中了。(何大齐)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