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推荐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和他的“城狐社鼠”篇

2014-06-04 16:04阅读:
文/二货小妈
因为最近对“字”的兴趣,翻看了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认识几个字》这本书,却有意外的惊喜。他反对把文字当做工具,认为:“我想我不应该只是为了教会孩子写出日后老师希望他们能运笔完成的功课而已。我应该也能够教的是这个字的面目、身世和履历。这些玩意儿通通不合‘时用’,也未必堪称‘实用’,但却是我最希望孩子能够从文字里掌握到的----每个字自已的故事。”在每一篇他与文字的互动中,都有他的一双小儿女张容和张宜的身影和对话,也表露出他的一部分对当下教育的意见和看法。
作家阿城在《序》中感慨说“大春当然也很‘谦虚地称这本书为认得几个字’。把那么不容易的内容讲给大春自已的一儿一女,他们的反应是读者最关心的,也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说实在,我认为这两个小孩子相当剽悍,原因在于初生牛犊不怕虎。读这本书时会疑惑,究竟我们是在关心汉字文字学,还是在关心父、子、女的关系?”
推荐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和他的“城狐社鼠”篇
在《认得几个字》里,张大春一直有意避让并解释自已非心理专业,不能解得小儿种种行径,但在他在与小儿女的互动中,却是平等与尊重的。做为成年人的他有童心,观察和探究孩子,而做为他的小孩的张容张易却处处显出“早慧”、“机智”、“本真”与“纯粹”来。互相评判点评的过程特别可乐。当然
,张大春时不时要表态,自已不能接受现在孩子们一些行为方式,也会反思传统教养方式,有批判有认同。有时还直言不讳,对当下一些人鼓吹的教育观点大加批判。
读得趣味盎然,也得到不少关于中国'文字'的知识,互动中见两代人的影响,梳理中见传统的渊源厚重,批判中传达出不一样的思考。
摘选对“教育观点”很尖锐批判的一篇
成狐社鼠
有一天我练习毛笔字,想着当日的政治新闻,不觉写下“成狐社鼠”的字样,就顺便指给孩子们看这成语里的两种动物。不是为了教他们什么,而是我喜欢看他们从字里寻找实物特征的模样。然而说到孩子们写字,是会引人叹气的----
一个七岁的孩子能把字写得多么好?我所见者不多,就不能说了。但是相对而言,一个七岁的孩子能把字写得多么糟?我可是天天都在见识着的。有一回我实在忍不住,跟张容说:“你写的字,我真看不下去。”
他立刻回答:“我知道啊。”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老师也是这样说的。”
他的老师头一次撕他的作业本子的时候,我非常不谅解。担心这对他的信心会有很大的伤害----虽然直到此刻,我还不能确认那样一把撕掉好几张作业纸会是完全无害的----但是我相信另一端的伦理更糟,而且伪善。一位知名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兼科普作品翻译者曾经发表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说,没有必要逼着孩子把字写好。她的理由很多,其中之一是“反正现在连手机按键都能输入中文了,何必还坚持手写文字呢?”
我之所以能拜读到她这种怪论,恰恰同撕作业本事件有关。当我向学校反映“老师不该撕学生本子”之后,学校教学辅导单位大概也觉得应该有另类的教学慰问团为或想法来跟个别的老师沟通,于是发下了这样一篇文字,让老师和家长都参考参考。可是当我读完了这篇大作之后,反被吓得手脚发软了起来----直想在第一时间向我原先抗议的那位导师道歉。更不期然顶着科学研究之名的学者,对于教育松绑的实践,竟然已经到了这样令人发指的地步!
这让我想起来同一个逻辑之下的另一批人:人本教育基金会算是指标了,他们当道了这么些年,所搞的那一套,说穿了就是“不作为的随机应变”。这样的教育工作者先凝聚一批彼此也摸不清教育手段究竟伊于胡底的“清流”,大伙儿殊途同归地修理各式各样具有强制训练性质的教育传统和策略,反正打着“不打孩子”的大旗,就像是取得了进步潮流的尚方宝剑。如此,这批人士结合了种种具有时髦政治正确性的社会运动者,推广着一套大人发懒,小孩发呆的野放式教育哲学,“森林小学”因之而流行了一整个学习世代,大约不能说没有发迹。
……
这就是“成狐社”。表面上说,是借着权势为非作歹的官僚或贵戚,人们投鼠忌器,也就纵容无已。更深微的一点是,这些混蛋所倚仗的城、社有时未必是一个政党或政治领袖,而是谁都不肯多想就服膺了的公共价值,比方说,不可以打孩子。要知道,打着不打孩子的招牌,还是可以欺负孩子的。就像打着科学的招牌,居然会轻鄙书写活动一样,大模大样欺负着我们的文化。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