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学而悟道,修德提升——《我怎样教语文》专著阅读心得

2023-01-08 21:30阅读:
学而悟道,修德提升
——《我怎样教语文》专著阅读心得
杜正文
读书并不是风雅的勾当,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书籍并不是茶与酒后的消遣品,乃是培养生活上知识技能的工具。
——叶圣陶
近日拜读叶圣陶夏丏尊的专著《我怎样教语文》,受益良多。一方面为专家们的严谨精神感动,一方面佩服专家们独特的视角深度的思考。
这本专著分为“我怎样教语文”“关于阅读”“关于写作”“语言之艺术”四个部分。专著强调了学习语文的重要做用,对高中学生阅读要求有明确的界定,对学生阅读方法有耐心指导,对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良风气做了批判。专著语言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在前两个部分的学习中,我的感受是:所有人都有学语文的必要,语文教师尤甚,学习是终身的;语文学习重在实践,要练好基本功;传统的即现代的,不管时代怎么发展,语文学科学与教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是不变的;语文学习与教育,是走心的事业,是安静的事业,热闹的运动是对语文学习与教学的误导。在此重点交流对第二部分“关于阅读”
相关章节的感悟与思考。
“文章的静境”与“文章的动境”两个章节引经据典,列举多段诗文,谈文章“动”、“静”的境界。作者认为“动”的境界来源于两种,“一是文章中的事物自己在那里动作”,另一种是事物本身并无动作,“作者因了某种感觉或解释,赋给它一种动作”。前一种可以说是动境,后一种可以说是静境。这一部分的解释令人感到新奇,仔细推敲起来确实是作者所说的那样。作者还讲到了更为“静”的状态,列举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和赵闻礼《千秋岁》“五更楼外月,双燕门前柳”来证明,这种完全意象的罗列,完全没有动词参与,理解可以自己借助现代汉语习惯主动添加谓语。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象罗列事物本身也没有动作,这就是静境的极致了。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用静的事物来示唆情感的描写方法”。叶老把静境分为三种:作者赋给事物以动作;作者给事物加上了形容修饰的;把事物的名称关联了写记的。特别是用一般事物的名称来诱致情感的方法,不论动静都能使感情达到极致。比如“黛玉之死”这一章节,“远远一阵音乐之声”“竹梢”“月影”,“教唆读者引起悲怀”,这就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语言发挥了作用,是“教唆”的作用。叶老笔下的动做分为连续的动作和片段的动作。为保持动作的连续性,有两种方法可用,即利用短促的句读和提示短促的时间。表达片段性的动作,可分析动作的顺序步骤和摹写从动作得到的感觉。这样想来,可借此来反思教学活动中对“动”与“静”认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也分析描写手法的“静与“动”。自己认为,在诗歌景物的正面描写中,“动”与“静”的搭配非常有特点。在诗歌鉴赏技巧辨识中,“动”与“静”的组合应该同时出现。“静”景的描写很常见,几乎每首写景的诗歌中都离不开静景,但是只有出现“动”景,静景在作答时才能有价值。而实际上,动与静在诗与文当中常见的形式是交替出现。一味地动容易让人难以沉下心来,一味地静当然也容易让人进入昏昏然的状态,这两种形式都不利于阅读。大约能写的人都是从能读开始的,所以深谙读者的阅读心理,利用动静交替出现的节奏,抓着读者的心,让阅读如同舟伏波上,如同驾车走过坡度缓和的山岗,身心愉悦。王维诗《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明月松间照”为静,“清泉石上流”为动。“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动,但无论浣女的嬉闹声音还是“莲动”的动态,其实都能证明彼时山间的宁静,实为“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荷塘月色》)这一段写月下的荷塘,先写荷塘上的荷花,排比比喻连用,实为静景,再写风过香来,略微有动,再写风过叶动,写这一动之下产生的奇异效果,“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且是动态变化的。景物描写静与动交替出现,总体上是静,些许的动,让这静景显得有生机,有意趣。“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这几句出自《西厢记·长亭送别》。静景与动景的交织,“北雁南飞”一下子使天高云淡 、黄叶满地的秋景动起来,画面满满的,有了立体的感觉相比之下,叶老的关于动与静理论,更有条理,更加细致。他说“这题目如果从各方面探讨,当然尚有不少可以发掘的地方”,文中所写的章节,“只是个人的浅陋的考察的结果”,足见作为一名教育和文学大家谦虚的品质。
细读“句读与段落”“意念的表出”两部分,我感受最多的是从叶老耐心细致的表达中,看到了时下流行的“生成课堂”“高效课堂”的理念。同一篇文章,同一个段落,细读“句读与段落”“意念的表出”两部分,我感受最多的是从叶老耐心细致的表达中,看到了时下流行的“生成课堂”“高效课堂”的理念。同一篇文章,同一个段落,同一个句子,不同的断开方式可以制造不同表达效果。短到《背影》一文的开篇句子,长到《项脊轩志》的整篇分段,一逗、一断,强调的部分变了,情感的侧重点变了,时空的范围变了。看起来不起眼的句读,段落的不同切分,也体现出中国文字运用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叶老在文中的示例,让我们大开眼界,耳目一新。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试断”让课堂有了趣味。传统古典读本中,标点本是后来加上去的,即使现代的教材篇目,段落怎样切分也不一定就是铁定的,有学生发挥的空间,老师指导学生重新划分段落层次,是对权威对“本来就是”的样子的挑战,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更多的参与度,有更多的主人的权利。诸如“黄犬奔马”这个著名案例,沈括欧阳修等名人都玩味过的文字游戏堪称经典。这样的模式在我们现代的课堂也时有呈现。这样的课堂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方向。岂不知这些教学理念是我们教育家早已有之的观念。相比之下,出于对文本内容深度解读的需要所做的重新断句分层活动,比轰轰烈烈的教学赶潮流更有实际意义。严谨细致的叶老给我们带了好头,把我们从浮躁的形式主义中拉了回来。从此处反思我们的教学,不是走得慢了,而是跑得太快;传统中有珍贵的经验,回头看向前辈学非常重要。
“关于阅读”这个章节中最令人有触动的是“感慨及其抒发的方式”。在所有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我们总会随便用到“感慨”这个词,觉得这样的词语表达丰富而又无法完全说出的感受,没有一点问题,几乎是狡猾得理直气壮。
细读“感慨及其抒发的方式”,恍然觉得,原来我们一直把“感慨”用得随意了。叶老说“感慨的成立由于今昔对比,今不如昔是一个条件”。“此外还有一个条件,感慨的情绪往往是退婴的、消极的……”。“退婴”这个词语不常见,百度百科释义为“像婴儿一样柔弱无争。含贬义。”综合起来看,“感慨”不是一个好词儿。不能随便给人用。要说谁“感慨”,得两个条件都具备才成。比如他举例岳飞的《满江红》诸葛亮的《出师表》说二者虽有悲愤,却并无“感慨”,“因为他们有积极的意志”。“感慨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大至兴亡之感,小至时序之感。按照这个界定,王朝末期的文人诗歌当中写昔盛今衰的就是“感慨”,文人们面对暮春落花杨柳,叹时光飞逝功业未就也算是“感慨”。至于我们自己,可以感叹今天不如昨天,但是绝不放纵自己,对不能把握的明天时常还是满怀希望。以这样的姿态拿起我们的语文教材,以及与教学与个人成长有关的一切书籍,阅读,思考;输入,输出。不愧对教师这个称号,不辜负从青丝到白发的教书时光,就不算“感慨”了吧。
对这本《我怎样教语文》专著的阅读也只是进行到三分之二。仔细揣摩专家们关于语文学科基础的定位,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以及引领示范,我领略到叶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态度。这本书封底有两句话我觉得非常值得玩味: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准确。对这本书的精髓,我自知尚未理解透彻,后面的写作部分更需要仔细阅读,学而致用。至于我自己所写的关于专著的读后感,也只是理解认知的一部分,且没有完全表达清楚,没有做到叶老要求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务求表达准确”。在今后的语文学习和教学中,践行叶老关于阅读、写作的观念,学而悟道,修德提升。


2022年10月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