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多国丽
因为工作的缘故,最近采访了多位大使级的外交官。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与各位大使都聊到了“外交官夫人”与他们的家庭生活的话题,几乎每一个大使都说到,当了外交官,就普遍兼顾不上家庭了。
新中国初建,外交官制度学习苏联,当时外交官是可以带夫人同行出国的。但由于经济困难,很快取消了这个福利,外交官们往往别离了家人,独自踏上驻外的路程。
吴克明大使第一次出国时到塞浦路斯做随员,七年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外,孩子都交给了妻子照顾,而他两三年才能回国一趟。吴大使说,使馆内其他的外交官都这样,所以别的国家都称中国驻塞浦路斯大使馆为“公”使馆,意为全都是男人。
在与徐贻聪大使的交谈中,谈到家庭的这个话题,他的语气中含了对家庭的愧疚之意。长时间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以至于两个孩子考大学都成了问题,尤其是自己就是学外语的,孩子考大学时外语只得了20多分。
孙玉玺大使说,从他开始从事外交工作,到现在孩子长到26、7岁,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六年。他在外交部工作的36年时间里,有22年的时间在国外,这么多年的时间常驻9个大使馆,走了138个国家。这还不算最多,中国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曾走过160多个国家。
看来,恋家、腿脚不勤快,都是做不了外交官的。
而从通知驻外到出国,外交官们往往只有一个月的准备时间,这段时间还有学习国外的情况,根本没有时间处理家里的事。所以很多外交官,其实都是“甩手掌柜”,丈夫常年在外,家里有妻子照料着家庭。
出身河南农村的张宏喜大使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1975年到泰国做随员,我们打前站的16个人,一个月的花费可以买两辆奔驰车。我算了一下,平均到我身上,需要我们全村所有人劳动一年才能供我在国外的花销。”他对记者强调,过去不允许带夫人孩子同行,不是国家不讲人情,而是当时客观条件所限,“国家没钱,都出去的话花费太大。”。
到70年代末,政策稍微有点放宽,一等秘书以上职位的外交官可以考虑带夫人。但带夫人的也还是少数,一是孩子没人照顾,二是如果出国,夫人自己在国内的工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