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分析与经历

2019-10-17 10:50阅读:
  我在微博转发的施一公的演讲,他认为无论什么学科,研究生最不重要的素质就是智商。这个观点很惊人么?其实,根本不是,这就是现实。因为,研究生阶段,人的智商都不差,且问题的焦点已经从学习知识转变为创新与探索发现了。此时,要求的核心素质产生重大变化。   施一公的经历,让他理解到,在科学这个行业中,最关键的三个素质是勤奋、方法论、质疑。这三条,其实可以合并为两条:勤奋、科学的方法与态度。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条,那就是勤奋。兴趣如何,这问题,施一公的解释是非常到位的。兴趣不大,勤奋足够大,且方法得当,取得成绩之后,自然就有兴趣了
  人的经历,对人的认知会产生重大影响。离开经历,就等于淡化过程,也就等于脱离了人脑认知系统形成的过程。人的认知,一定是理论、实践不断螺旋向上形成的。很多人,光螺旋了,没有向上,就等于白费功夫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巴菲特此时在手里拿了上千亿现金,一定是对市场整体趋势看淡的。为何,他要不停地吮吸大拇指?因为,他看不懂此时市场利率不断下降,股票资产价格持续高位的局面背后可持续性到底是什么。如果,他看得懂,可以找到好的时机,大笔收购就会出现。正因为他看不懂、看不好,才会手持巨量现金,等待自己能看懂、看好的时刻。那么,你此时看懂、看好了,是不是就比他的分析能力更强大了呢?未必。
  丛经历和体验上讲,巴菲特经历过太多次牛熊转换、经济危机了。站在当下,错过牛市,是不会赔钱的。如果,美股因为某种原因出现深度杀跌,那么,伯克希尔哈撒韦还会上演白衣骑士的角色,单枪匹马掏钱买断心仪的企业。随着市场不断上涨,天平只能更加倾向于股神,而不是其他市场参与者。
因为,风险是涨出来的。
  离开人生体验,离开具体的位置,探讨成长是挺可笑的。
  施一公,搞了大半辈子科研,最起码的科研基本素质是什么,十有八九是比局外人要认知深刻的多。巴菲特,玩了半个多世纪股票,对投资与风险的理解,岂能是市场里一帮菜鸟能体会到的?所以,人脑对具体事物的分析能力,一定是跟其几十年的经历与体验息息相关的,不是光通过书本与思考就能彻底解决的
  永远不要试图去说服他人理解超越其人生体验的事物,因为,脑神经网络的构成方式没有具备基本条件时,高深问题的解释是很困难的。这就是为何,人与人之间,从沟通的角度讲,是存在深深的隔阂的。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