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精神经济学(24):再论物质产业与精神产业经济规律不同(三)

2017-01-10 08:33阅读:
经济规律的属性和哲学本质不同
物质性商品的消费主要体现在对物质商品的占有、分配和使用。期间所形成的物质性商品经济规律,受到了物质商品的物理属性更强烈的影响和约束。亚当斯密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就是这个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成本以及劳动力。物质成本和劳动力消耗越多价值越大。”亚当斯密的价值定义与牛顿力学中质量的定义类似,在牛顿力学中物体质量定义是:“物体所包含的物质的多少。”亚当斯密给商品价值定义简单地说就是:“商品中所包含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多少。”二者都是物质的量化,差别只是量化的角度不同。我甚至发现了牛顿力学中质量定义和亚当斯密经济学中商品价值定义之间,有一种客观的函数关系,把牛顿力学的质量乘以一个常数或者变量就得到了亚当斯密经济学的价值。比如面包的价值就等于:生产面包所用的面粉的质量*面粉的价格 生产面包所用的奶油的质量*奶油的价格 人工的消耗量。
根据牛顿力学中质量定义会形成一个推论:“两个物体合计质量一定大于其中一个物体的质量。”亚当斯密经济学价值的定义也会得出一个推论:“两个商品合计价值一定高于其中一个商品的价值。”牛顿力学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都是:“两个多于一个。”牛顿质量定义的更一般逻辑是:“物体数量越多质量越大”亚当斯密经济学也包含着这样的逻辑:“商品数量越多,价值越大。”这样的原理适合于精神性需要吗?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是一个著名的钻石广告。现在你有一块世界上最大,最光彩夺目的钻石,而且已经查明全世界目前为止如此重量,如此光彩夺目的钻石只有一颗,这一颗钻石的标价是1亿美元。不久发生了一个事件,你非常幸运地又发现了一个钻石矿,在这个钻石矿里你又获取了19颗与当前的这颗钻石一样重量一样光彩夺目的钻石,由此导致你拥有20颗这样的钻石。现在的问题是,当钻石数量增加到20颗时,你的财富总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答案非常不幸,你的财富总量随着钻石数量的增加而减少了!
下表是我根据钻石产业的定价原理编制的钻石数量和总价值量的逻辑关系图:

所以出现钻石的总价值与数量不成正比成反比的情况是因为钻石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商品,通过钻石的稀缺性来提高自己身价,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情感,消费者买的是稀缺性。当钻石的数量增加后,它的稀缺性降低所代表的尊贵程度和对她人的敬重程度降低了,其拨动人们心弦,打动人的作用降低了。数量的增加导致稀缺性降低,反而降低了钻石的价值。还是以钻石的例子也可以做另一个比喻。现在你手里有三颗同样质量同样光芒的钻石,每个钻石价格1亿,它们总价值3亿美元。由于不慎你把两块钻石掉入了茫茫的大海,永久的灭失了。在你手中的钻石量减少2/3之后,你的总财富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可能是增加的。钻石只剩下一颗的时候,代表的稀缺性珍贵性增加了,稀缺性珍贵性增加使得这颗钻石打动人内心的能力提升了,使得钻石的佩戴者感到自己的尊贵程度提升了。作为精神商品能让别人的内心产生出更美好、更高贵的感受和体验,其价值就会增加。对于精神商品其价值完全决定于消费者的内心感受,当精神商品令消费者内心所获得的尊贵感,情谊深厚度增加,这个精神商品因为打动消费内心感受作用提升,其精神价值就会提升。
钻石中包含的数量增加价值减少,数量减少价值增加是精神商品中存在的常见现象。由此我们看到精神商品与物质商品中包含的,数量增加价值必定增加的经济规律是不同的!在精神经济领域商品数量增加,有时候反而会降低总财富量,或者说精神商品数量增加并不必然导致总财富量的增加。这是精神产业和物质性产业经济规律截然不同的一个典型情况。
以上几个案例证明了一个事实,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它们的经济规律是不同的。物质性经济活动,只关注物质的生产、占有、分配、使用,处理的是物质的改造、交换、流通、消费利用。物质经济活动不需要考察、关注人的主观精神体验。所以在相当的程度上物质商品背后的经济规律受到自然科学原理的约束,物质商品的经济规律接近自然科学规律。而人类的精神需要是与人的主观体验和心灵感受密切相关的活动,人类的精神需要本质上属于社会心理活动,受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支配,精神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规律与社会学和心理学关系密切,包含了大量的社会学原理以及心理学原理。精神经济活动中所包含的经济规律,其实是社会学规律、心理学规律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一定意义上讲,精神经济活动的经济规律是社会学和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叉科学。在精神消费过程中数量的增加反而降低了商品的价值,这个原理跟物理学几乎没有关联,但是用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原理解释,就很容易说得通。
物质需求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这个自然存在物,与周围环境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这种交换是所有动物共同需要,任何动物存活下去必须解决与周围环境的物质与能量交换,人的物质性需要其实是和所有动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正是因为物质性需求和由物质性需求导致的生存性经济活动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而它受到了大量的物理规律的约束,从而其经济规律中必然包含大量物理原理。人的精神性需要是一种人独有的社会性需要,尚没有发现其他动物通过某种活动,改善自己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更没有发现其他动物聚在一起,举行各种活动强化彼此的关系,也没有发现其它动物通过某种社会化群体活动,让所有的成员都感到愉快。人类的精神需要不是自然现象,它是一种独立于自然现象之外的社会性的精神活动。如果我们想理解、发现精神经济活动背后的规律,深刻理解社会学和心理学是必须的基础工作。
物质经济活动的原理和规律与自然科学、物理学原理密切相关,精神经济活动原理和规律与社会学和心理学密切相关,这导致物质性需求的经济规律与精神需求的经济规律必定是不同的,二者不能互相替代。用亚当斯密开辟的服务于物质性经济活动的经济学,去解释精神性经济活动是错误的,这种错误就如同用牛顿力学解释微观高速运动是一样。
在明确了物质性经济活动的经济原理强烈受到了物理法则约束,精神性经济活动的经济原理强烈受到了社会学和心理学原理的约束后,我把精神经济学原理和物质性经济学原理在哲学层面上的差异进行了对比思考。我的研究结论是在哲学层面,亚当斯密信仰并主张的物质性经济学的哲学本质是唯物论,该理论认为整个经济活动是围绕着物质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展开的,整个经济活动的轴心是物质。无论是客观的经济活动本身还是经济活动背后包含的原理都是关乎于物质的,与精神无关与主观性的因素无关,商品价值来源于物质。在唯物论的思想中,物质是独立存在的不依赖任何人,物质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亚当斯密开辟的经济学核心思想是,商品的价值包含在商品自身之中,价值是由商品本身所决定的。当商品被生产出来后就有一个从属于它的,不依赖于任何人的客观的价值。只有当商品由于长期存储或者外在因素影响基本功能丧失了,或者被毁灭了,其价值才会减小和损失。这种商品价值观其实就是唯物论思想原则的具体应用。唯物论的思想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中,是作为基础前提被确立在那里。由此物质经济活动的经济原理在性质上属于唯物论范畴的。物质性经济活动的经济原理是以唯物论的视角看待此类经济活动。
而精神性经济活动的经济规律在哲学本质上是唯心主义,而且是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感觉、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是世界一切事物存在有意义的根源与基础,外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因为主观精神的存在才变得有意义,没有每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昏暗而无意义。主观唯心主义最著名的观点是:“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是万物的尺度”,“世界是观念的集合”。这几句话构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精神内涵,我们就把这四句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观点和精神经济学进行一下对应类比。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意思是说世界上万事万物,如果没有心灵和精神来感知它,来评价它,赋予万事万物一种具体的意义,那么这些万事万物固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它们没有意义,没有价值,彼此也谈不上有什么差别。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并不是说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如果没有我的感知万事万物都真的灭失不存在了,而是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真实的,但是你这个存在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甚至有没有差别?那是需要我主观心灵感知、体验、赋予的,人的精神给予客观的万事万物意义和价值,不被人的精神感知、不被人接触、理解的万事万物都没意义。主观唯心主义的这个“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何尝不就是我们精神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一切商品,一切精神经济活动它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完全是由我心里的感受,我心灵的体验所决定、所赋予,如果没有我的心灵感受和体验,纯粹的一个客观商品它本身是无意义、无价值的,是我们的心灵赋予给客观商品意义,这个意义就是价值。商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有它客观的成本,它有它客观的劳动消耗,但是这个商品的价值到底值多少钱?到底能创造多大的价值?是由消费者的心灵所决定的,是由消费者的心灵所赋予的,商品本身并不产生价值,商品本身的成本跟价值无关,倘若没有消费者心灵感受和心灵体验,所有的生产投入都没有实质意义。任何一件精神商品所以有价值有意义,是我主观心灵认为商品有价值,认为商品有意义,是商品打动了我,让我感到了某种特定的心理体验,所以我给予你一个意义评价,这个意义评价具体地说就是价值。价值并不存在于客观的商品之中,价值更不能脱离人的精神和心灵独立存在,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客观独立的价值,这是精神经济理论的基础观点。这个观点的哲学本质就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具体应用。
主观唯心主义的另一个重要观点:“物是观念的集合!”当提供了一个商品的时候,商品所以激发出了我的情感,是因为我大脑中有一系列的观念,这些观念作用下我对商品有了兴趣,商品与我大脑中的观念发生了一种关联,于是我基于自己的观念给商品定价。企业要想增加自身商品的价值,应该创造、改变消费者的观念,而不是单方面只知道改变商品的物理属性。比优化商品结构更为重要的是,改变消费者的观念,创造消费者的观念,让消费者观念更加的容易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联,让消费者的观念和主观世界更加喜好自己的商品,让自己的商品能融合到消费者的观念中,精神商品的生产和制造主要是创造消费者的观念,而不是改造实际的物质。
再看主观唯心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的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我在前面反复论述精神商品的价值是由心灵所赋予的,消费者觉得商品值多少钱就值多少钱,觉得商品高贵无比商品就价值连城。在这里包含的道理就是“人是商品的价值尺度。”反应的是人的心灵和主观感受是商品的价值来源和尺度。精神商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大价值,好不好?是由消费者来测量的,不是物质世界的某个客观标准,而是人的主观精神作为策略精神商品价值的标尺。在精神经济活动中,人是量测精神商品价值的尺度,这与主观唯心主义理论中所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完全一样。
基于以上分析和论证,可以确定无疑地把精神经济学的基础原理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原理进行对应的思考和构建。在哲学本质上,精神经济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应用。已经被人类思考了几千年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所形成的一系列基础的原理和观点,可以用于精神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我们所需要做的不过是把这些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观点具体化,细化与现实的经济活动结合。
在论证完物质性经济理论和精神经济学的哲学本质后,现在我们再一次回到本文的核心观点“生存性物质消费导致物质性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原理、经济规律,与精神性消费导致的精神性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原理、经济规律是不一样。”在两个理论的哲学本质都不一样情况下,两个理论一定是不一样的,否则就消除了数千年来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和差异!只要我们承认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差异和不同(这种不同是本质的不同,是深刻的不同),我们就不能否定“生存性物质消费导致物质性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原理、经济规律,与精神性消费导致的精神性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原理、经济规律是不一样的。”
我用了大量的篇幅从人性的基础特征、消费目的、价值来源、价值尺度、以及价值本质上论述物质经济活动和精神经济活动的差异和不同,最后又从两大经济行为背后理论的哲学本质不同更进一步的论述他们的差异,做了如此多的论述和求证之后我们可以宣布:人类的精神经济活动和人类的物质性生产性经济活动,二者的经济原理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两类经济活动的经济目的不同,满足的人性需要不同,价值来源、价值量度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截了当地得出一个结论,两类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原理和经济规律是不同的。
其实只要论证了两类经济活动的价值来源、价值本质、价值尺度都不同,就可以宣布它们的经济原理和经济规律是不同的。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生产也罢,经营也罢,消费者也罢,都是围绕着价值展开的,整个经济活动是价值生产、价值交换、价值消费的过程。价值概念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概念,也是人类一切经济理论的基础。价值概念是超越所有经济活动具体现象和表面特征的本质概念,是最基础的经济学概念。价值概念是经济学大厦最重要基石,因此当基础的价值来源、价值本质、价值尺度、价值的内涵不同时,这两类经济活动的经济原理和经济规律一定是不同的。
我们在通过一系列论述后发现人类经济活动有两种价值本质,而亚当斯密开创的现代经济学只认为人类经济活动只有一种价值本质。
由此,意味着亚当斯密开创的现代经济学对有些经济活动是无效的。我的论证证明了人类经济活动中,包含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本质,这就意味着亚当斯密开拓的现代经济学只适用于局部的。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经济活动的局部的经济理论。就像我曾经多次说的亚当斯密开拓的经济学,就相当于牛顿力学,它只适用于微观低速。在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发展之后,人类在某个时候发现了量子力学,从而使人类对力学的思考进入到量子时代,与此相同我的研究思考证明,亚当斯密经济学并不是所有经济活动的唯一理论,并不适用于所有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经济活动是亚当斯密经济理论解释不了的,这论断将人类经济学推升到一个全新时代,类似于量子力学对于物理的学的意义,人类经济学被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一个新的精神经济学时代被开启了。
我自己写了很多关于精神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和规律,我在前面的多个章节,抽象出了精神经济活动在定价、交换上的特点规律,这些特点和规律我是基于大量的事实和案例进行总结抽象的,我觉得他们应该是对的,但是我也不敢保证它们是正确的,同时哪怕他们是对的,也一定是众多精神经济学具体规律中的一小部分,还有绝大部分精神经济学的规律没有被发现出来。我对此事非常清楚的!但是有一点我是有百分之百把握,那就是人类的精神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规律,与亚当斯密开创的现代经济学理论截然不同,就这一点我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我所写的这些系列文章,实际上是从事实层面和理论层面,在论证精神经济活动和物质性生产经济活动,根本不适合于同一原理。这种论证是经得起事实和理论检验的!
我完成了对“生存性物质消费导致物质性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原理、经济规律与精神性消费导致的精神性经济活动背后的经济原理、经济规律是不同。”的论证。这一论证的完成彻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蓝海。
董宝珍更多精神经济学内容,请点击进入:http://www.ltjztz.com/html/class/jswh/index.html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