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寻找股票涨跌背后的逻辑

2019-05-30 16:06阅读:
寻找股票涨跌背后的逻辑



今天‌‌和一位投资股票的朋友聊天,‌‌他说‌‌近期压力山大。‌‌儿子留学回来‌‌,落户上海,‌‌需要买房子,‌‌钱都套在了股票上。‌‌当初投资股票,‌‌就是希望在股市上赚钱,‌‌到时候好‌‌给儿子买房子。‌‌现在看来,这个决定错了,‌‌完全做反了。‌‌房价一直在涨,‌‌而股价‌‌却以跌为主。‌‌这期间,‌‌他还卖掉了‌‌苏州的一套房子,并‌‌加大了对股票的投入。‌‌结果呢?‌‌卖掉的苏州房子还是
继续上涨,‌‌他少赚了一大截。‌‌而‌‌卖房子的钱‌‌补仓股票,‌‌现在又亏损了一大截,两边受损。现在好了,一方面为儿子留学归来高兴,一方面为给儿子买房子着急。‌‌现在,想在上海‌‌给儿子买房子,急着用钱,股市却这样低迷。‌‌想凑个首付‌,‌都感觉很困难。

‌这样的人生困境,‌‌相信做股票的投资者朋友,‌‌特别能够理解,甚至有感同身受之感。‌‌同落天涯,所以特别容易有共同的话题。

‌‌‌股票投资者‌,‌大多是富有进取精神的人,大多不安于现状,‌‌不甘心只是‌‌银行存款的‌‌传统理财,才选择了投资股票。

‌人们常说:‌‌股市如人生,‌‌其实理想化了,‌‌股市其实就是个大坑。

A股市场长期熊长牛短,‌‌但房价几乎是‌‌只涨不跌。‌‌也因为如此‌‌,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多比较好,‌‌盘中‌‌有很多长期处在‌‌绩优、‌‌低价、‌‌低市盈率、‌‌低市净率‌‌状态的‌‌房地产股票。‌‌这些指标‌,理论上‌都是‌‌投资选择、‌‌判断‌‌股票是否有价值,是否被低估的‌‌硬性指标。‌‌这也是我一直‌‌看好超跌、‌‌低价、绩优‌‌‌‌地产股的主要逻辑。‌特别是一线城市的绩优、低价地产股‌。

我给这位朋友的建议是‌‌:儿子落户上海,‌‌给孩子买套房‌‌理所当然,属于‌‌刚需‌。‌以居住为目的,‌‌早买早好,‌‌时间久了,‌‌可能更买不起。重点城市的‌‌房价从中长期趋势‌看,‌可能仍会‌‌以涨为主。

‌最近股市清淡,‌‌受制于中美贸易冲突‌‌带来的不确定性,‌‌5月的股市行情,‌‌被笼罩在清淡而压抑的氛围中。‌‌这么清淡的行情,‌‌稀土概念股‌‌最近却大火了一把。‌‌五矿稀土(000‌‌831)‌‌一季报每股盈利‌‌一分钱。‌‌北方稀土(‌‌600111),‌‌一季报每股盈利‌‌三分钱。‌广晟有色(600259)一季报每股盈利‌‌6分钱。‌‌广晟有色去年每股亏损0.88元‌‌。‌这些股票,‌‌近期都大涨,‌‌他们都是以稀土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近期逆市大涨‌,‌显然是这些股票在最近的中美贸易冲突中,凸现出独特的‌‌国家战略价值。‌‌同时,市场‌‌预期‌‌稀土可能会涨价,‌‌所以稀土概念股‌‌大涨。

‌‌ 现在的问题是:‌股票‌‌可以‌‌因为概念‌‌而被热炒、‌‌追捧。但‌‌上市公司‌‌是经济实体,能否‌‌长期‌靠概念,‌‌长期靠战略‌‌价值而生存?‌‌如果不赚钱,‌‌如果没有盈利能力,‌‌支撑股价的基础是什么?能够支撑多久?

‌与之类似的还有5G概念股‌‌。今年以来的行情,‌‌涨幅最大的股票是5G概念股东方通信(600776),‌‌股价上涨了将近10倍。‌‌但东方通信也是长期没有业绩,即使有5G概念,‌‌也是被市场借题发挥,5G与东方通信的关联度并不高。‌但市场认为它就是5G,而5G本身‌具有战略价值。

‌房地产股票有业绩,‌‌股价低、市盈率、‌‌市净率都很低,‌‌它们的优势就是现实价值。但‌房地产股票显然没有战略价值,还属于被政策强力调控的行业,这应该是房地产股长期不被重视,长期被低估的重要原因。

‌‌ 稀土、5G概念上市公司,眼下大多‌业绩较差。‌‌但这些股票有预期价值,有战略价值。‌‌炒股票‌‌炒的是未来。‌‌目前,越来越走近我们的上海‌‌科创板,‌‌也更看重上市公司的未来战略价值,而现实价值及盈利现状,‌‌显然不是科创板的重点。

‌‌讲战略价值的人,‌‌要么是钱多,机构投资者钱多,所以他们追求战略价值;要么是没有钱,或干脆不炒股票,‌‌专门研究行业的战略价值,倡导战略价值的理论家。‌‌一般投资者,他们‌‌大多钱不多,所以更注重实际,更注重眼下,更注重活在当下的日子。‌‌所以他们大多‌‌更注重现实价值,‌‌大多更看重上市公司的业绩,公司的‌‌业绩成长性,公司‌‌股价是否被低估?股票的‌‌市盈率、市净率这些价值‌‌指标是否有优势?‌‌他们选择股票相对冷静,相对‌‌理性。

A股市场,中小投资者占据主流,所以‌‌在题材炒作盛行的当下,‌‌显得被动、‌‌难受.......
‌‌
‌‌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后市行情,从行情的演变趋向看,‌‌预计题材与成长仍然会更活跃。‌‌但我还是认为,‌‌弄清楚股票涨跌背后的逻辑,‌‌坚守现实价值这条主线,可能‌‌仍然是理性投资者的‌‌理性选择。‌

文章转载、讲座及其它合作,请联系叶弘邮箱:yehong968@sina.com 或公众号(见配图)留言。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