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转载:华为鸿蒙,一个本属于2025年的产品

2020-09-18 00:11阅读:
华为鸿蒙,一个本属于2025年的产品


原创 老局长 星海情报局 昨天




昨天,2020年9月16日,可能在很多人眼中是新中国科技史上“最为耻辱”的一天——美国针对华为的禁令正式生效,华为迎来了“断供时代”的第一个清晨。


再往前几天,在东莞的松山湖,华为在“全球开发者大会”上高调地发布了“鸿蒙OS 2.0”操作系统。


在美国人收紧绞索的前一刻仍然能够淡然自若地发布新产品,明明是一个处在包围圈中的企业却表现得像是一个胜利者。


至少,至少,从感官上说,华为异常自信。

去年差不多也是这个时候,“鸿蒙系统”被正式官宣。一时间,众说纷纭。


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PPT项目,只活在计划书和PPT里;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个营销噱头,用意不外乎就是给苦难行军的华为吊一口仙气续命。


神秘的鸿蒙系统,也就成了许多人口中的“连哄带蒙”系统




某知乎网友去年对“鸿蒙”系统的看法
国产品牌的信誉和实力
其实还没有深入人心


从今年的发布会来看,某些人可能要“失望”了。


我们至少可以确定:鸿蒙系统不是一个PPT项目。不过至于性能,我目前并不是非常看好——华为消费业务CEO余承东宣布:鸿蒙系统目前只达到了安卓七成的水平。

我很期待鸿蒙,我也很想看看鸿蒙的性能,但我不觉得性能是鸿蒙最重要的意义,鸿蒙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未来。




第二个安卓?


有不少人认为:鸿蒙是第二个安卓。如果它不是第二个安卓,那么就是山寨的安卓。


这样的论调,毫无意义。


鸿蒙当然不是第二个安卓,我们甚至可以更绝对一点,哪怕鸿蒙仅仅只是“想”成为“第二个安卓”,我们现在也可以预言鸿蒙的失败了。


安卓的研发始于2005年前后,2007年对外公开,2011年才取代了老迈的塞班系统成为第一,变成了主流操作系统。


在这13年的发展过程中,安卓系统进行了多次迭代。每一次迭代都解决了之前的不少问题,每一次迭代都让安卓的性能越来越强大。


到今天,安卓系统上的App已经足够丰富,手机市场上一切主流非主流的app几乎都支持安卓系统。




安卓系统的生命周期依旧很坚强


更何况,现在市场上还有更早发布、更成功、体验也不差的IOS,鸿蒙想要在手机上超越IOS同样也是难如登天。


2020年才发布的鸿蒙,要靠什么才能在现在的手机市场上获得和安卓、苹果一样的生态呢?靠信仰吗?


所以,鸿蒙哪怕仅仅只是“想”成为“第二个安卓”,都等于走向了注定失败的道路。鸿蒙如果想要成功,就不能再走别人走过的路。


鸿蒙当然要把超越“安卓”作为自己的目标,但超越“安卓”并不代表需要成为“第二个安卓”。毕竟,“取而代之”的游戏,哪里有“开天辟地”有意思?




先行者属于过去,后来者面向未来


鸿蒙当然没有走别人的路。


鸿蒙是一个属于2025年的产品,它本应该属于下一个10年。


众所周知,安卓和IOS系统都是十年前开发的系统。哪怕它们现在都经过了无数次的迭代改进,哪怕现在我们所见到的终端都是搭载着或安卓或苹果的系统,但是它们骨子里的底层逻辑其实还是十年前的那套——它们仍然是为了4G网络时代的终端和App而设计的系统,更直接一点,它们是为了手机而设计的。


最简单的问题就是:一台苹果手机和一台苹果电脑,两者之间如何实现深度的数据、资源甚至硬件共享?它们的操作系统在设计之初是否考虑过实现这种共享?


作为一个从4S和Ipad2开始入坑的资深果粉,我只能说:IOS确实已经做到了部分数据、功能的共享,但IOS至今也没能做到那种让我惊艳的深度共享。


或者我应该说:苹果,还有能力再让我感到惊艳吗?


在开发IOS和安卓那个年代,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设备还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甚至只是论文里的一个概念和假设。


安卓和IOS虽然靠先发优势获得了丰富的生态,但也因为先发吃了大亏——硬件的发展太快了,新的场景太多了,老夫已经跟不上了。


至今,安卓和IOS的主战场还是在手机上。


平板、手表和车机的操作系统则大多都是从安卓和IOS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特化产品(Lite OS和Android Auto)——纯正的安卓和IOS其实并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后来才出现的硬件。


这种现象连苹果自己都看不下去了:初代Ipad直接装Iphone OS系统,后来改成了IOS,现在又变成了Ipad OS。


面向那个年代的系统,终究是满足不了未来一个时代的需求。




虽然内核和应用程序之间隔了一段距离,但只要我调用得足够快,我仍然不卡——据悉,鸿蒙系统的响应延迟降低了25.7%,时延波动下降了55.6%。在结合5G的情况下,延迟问题可以进一步降低。这将让鸿蒙系统在工业和交通领域非常有前景。


模块化


“连接一切可能”,是华为对于鸿蒙系统的期待。


这份期待背后折射的是华为的野心:一切能装系统的地方,都可能会装上鸿蒙系统;一切装载鸿蒙系统的设备,都会彼此连接。


Windows对应X86 PC,IOS对应苹果手机,在4G时代,系统和硬件之间大多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五个产品线,五个系统


我的电脑是Windows系统,我的手机是Iphone11,我用来做图的软件在MacBook上面。


在我写文章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要把MacBook上面做的图传送到Windows电脑上。对此,我的方法非常坎坷:我需要先把图片用微信传给手机,再用QQ把图片传给Windows电脑。(别问我为什么不用“隔空投送”)


也幸亏我不是做艺术工作的,毕竟微信传送图片的上限只有25MB。




用微信传输图片的尴尬


这就是隔阂,这就是影响生产力的重大障碍。


鸿蒙系统的愿望,就是要颠覆这种繁琐复杂的操作,实现多个终端的和谐共处——而和谐,Harmony,正是鸿蒙系统的英文名。






9月10日华为EMUI 11系统的发布会后,不少科技数码博主都制作了关于EMUI的相关内容。


其中被反复提及的正是EMUI所实现的手机和电脑之间的“互联互通”——手机聊天里的图片可以直接拖拽到电脑桌面上,电脑下载的电影也可以直接丢进手机的播放器之中。




电脑图片可直接拖拽进入手机聊天框


尽管演示中的电脑是Windows系统,手机使用的还是基于安卓的EMUI,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当鸿蒙出世之后,这一切只会变得更加顺利。


这就是微内核、模块化、分布式架构所带来的未来图景。


手机和电脑之间可以彼此自由调动对方的资源,摄像头、键盘、桌面、屏幕、音响系统,成为了一个个模块——用鼠标键盘打王者荣耀的日子不远了!


如果鸿蒙系统顺利落地,那么以后的生活中将充满各种“科幻场景”:


搭载了鸿蒙系统的智能镜子和手机互联,早上刷牙的时候可以顺便在镜子上浏览当天的新闻。


需要在高铁上写报告但电脑没有网络,就把手机和电脑相连,电脑直接调用手机的浏览器、微信等各种App。


需要参加视频会议,就直接将手机和电视相连,手机调用电视的屏幕、音响和摄像头。


方舟编译器


鸿蒙OS2.0正式发布和EMUI展现的未来感正在清晰地像我们传递着信号:鸿蒙OS不是一个活在PPT里的东西,鸿蒙系统如果能够开发成功,一定能够带来巨大的进步。


我们应该相信华为的实力:国内很难再找出一家企业能够像华为一样在软件和硬件方面都做到极致的企业了。


今天,拦在鸿蒙面前的最大阻碍,就是安卓和苹果用十年时间构筑的超级生态。


如果鸿蒙系统无法构建自己的生态圈,那么最终仍旧会走向失败。而如果鸿蒙系统能够成功实现生态圈的建设,安卓和IOS非死即伤。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场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生死斗。双方争夺的是成千上万的程序开发者。


新生的鸿蒙如果想在这场决斗中幸存,就需要让开发者们有简单方便的方式来编写适合鸿蒙的App或者把原来的App移植到鸿蒙系统中来。


和鸿蒙系统一起面世的“方舟编译器”就是这场生死斗里华为使用的武器。


程序员在编程的时候,使用的语言五花八门。但对于各种硬件来说,它们只听得懂0和1。因此,如果要让硬件能看懂程序员的命令,就需要编译器来作为翻译,将“程序语言”转化成“机器语言”、


这里就出现了两种翻译方式:第一种是“同声传译”,也就是程序给出一个指令,编译器就翻译一句给机器。但这样的翻译方式效率比较低,准确度也比较感人。


另一种是“一次性翻译”,也就是在系统中安装一个“虚拟机”,在程序安装或者系统空闲的时候,一次性把所有代码全部都翻译完成。这样的效率很高,但安装时间比较长。


一般来说,这两种方式都能满足使用需求。但遇到“复杂动态语义”,事情就麻烦了。


静态语义错误的情况下,当你说错了一句话,编译器会直接告诉你:你写的不是中文。但如果出现了“动态语义错误”,传统编译器则会告诉你:你写的确实是中文,但是中国人也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在安卓系统内,传统的编译器就像是一个不太熟练的翻译,有时候很难把复杂的动态语义转换成“机器语言”,所以不少安卓机在系统内都设置一个“虚拟机”来进行模拟。


方舟编译器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开发团队把方舟编译器调教成了一个身经百战的老翻译官,极大地提高了跨语言编译情况下的精度。




方舟编译器很简洁


所以,有了方舟编译器的加持,鸿蒙系统对于开发者而言就更加友好了。开发难度大大降低,程序员们只管写,翻译不出来算我输。


根据华为消费业务CEO余承东所说:使用方舟编译器,一款安卓应用仅需三天就可以转换为鸿蒙应用。


综上所述,鸿蒙系统的几种“超能力”已经显现出来了:


微内核,节省了算力,降低了硬件门槛,让低端硬件也能产生高级体验。(言外之意:智能家居、车载计算机等不需要顶级芯片的设备也可以实现流畅体验)


分布式,打通了不同终端,让数据可以自由流动,硬件之间彼此相互调动。(言外之意:电视、电脑、手机、车机、平板将实现“深度共享”,这种共享甚至可以是硬件级。)


方舟编译器,能让各种语言编写的程序适配鸿蒙系统。(言外之意:至少在国内市场,鸿蒙系统的生态丰富度风险不大。)


对鸿蒙来说,手机真的只是它的一个平台而已,鸿蒙要的是全局。




尾声


IT行业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变得越来越明确。


但很可惜,安卓在很多终端上的兼容性还有待提高 ,苹果的体系尽管先进但过于封闭,Windows的手机梦几年前就已经失败了。


物联网时代的领跑者就那么几个,华为鸿蒙身列其中。

十年前的2010年,很少有人能想到未来不再需要纸币,出门只需要带手机、吃饭交通娱乐购物都可以靠手机进行。毕竟,人的想象力永远无法超出当时技术的限制。


人对生活的想象由技术来定义,但对技术的想象由人来定义。


程序员们献祭了一地的头发,用还只是一个雏形的“鸿蒙”定义了次时代操作系统技术的一个模糊形象。


随着鸿蒙一步步趋近完善,这个形象就会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触手可及,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想象也会越来越贴近实际。


工程师穷尽了他们的想象力为我们定义了一个不属于现在这个年代的系统,接下来就需要更多的人去用这个系统来定义未来的年代。


鸿蒙系统现在还只有安卓七成的功力,但对于这样一个新生的事物,我们应当抱有足够的耐心和信任。鸿蒙不是一个噱头,不是一个PPT。对于已经家大业大的华为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画一个“鸿蒙”大饼来充饥。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