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互联网与两极分化[已经发表]
2013-05-29 10:37阅读:44,874
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是否互联网摧毁了中产阶级,很有一些与流行观点相左的味道。这个问题虽在主流媒体偶有报道,但未引起更多的关注。
现简要地介绍给大家并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概括来讲,计算机革命已经几十年。人类社会期望的现代技术进步,的确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创造了空前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的提高。知识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网络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计算规模和数据规模越来越大,大数据和互联网互动的时代提前来到人类的面前。然而,这个发展的结果却与几十年前大多数人所期待的渐行渐远。大数据和互联网互动似乎正在产生一系列未曾预见的社会弊端。它集中表现在:使中产阶级分化瓦解;互联网给人方便的表象,掩盖了其经济成果仅被少数人占有的现实;人们希望的管理方便、风险下降,却代之以风险加大、可控性越来越难,等等。
提出这个问题的是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嘉尔仁-兰尼尔(Jaron
Lanier)。兰尼尔在70年代曾得到计算机科学家马汶-名斯基(Marvin Minsky) 的真传,并在80年代最早开发了虚拟现实系统,他也是极具影响力的科技杂志Wired的创始编辑。兰尼尔现在是微软的学者类专家、硅谷少数参与数字化网络发展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的关键人物之一。2010年他出版了《You
Are Not A Gadget: A Manifesto》。最近的新书是《Who Owns the Future?》
他认为,谁掌握了大型的计算手段或平台,谁就能够搜集和处理大规模数据,谁就是这场博弈的胜利者。有了这些就可以通过搭建民众自愿参与的平台,却基本免费占有了那些民众自由参与创作的成果。使那些在当时看似无用的东西,日后成为价值连城的商业资源。对自由贡献者的隐蔽性,使那些真正的创作者乐此不疲、心甘情愿地为了他人作贡献。兰尼尔认为,象谷歌、脸书以及亚马逊等大型网络公司就是抓住了大数据时代的先机,成为这些劳动成果的无偿占有者。
计算和网络的飞速发展本来能够降低风险,但结果反使风险倍增。兰尼尔以金融领域为例,认为现代计算技术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使复杂数学和计算变得易如反掌,才出现了大量的金融领域的衍生产品。反过来,这些产品的复杂性让金融系统变得更缺乏预测性和风险可控性。换句话说,金融领域的数据越来越多,数据库越来越大,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却越来越低,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却在相应提高。
兰尼尔认为,互联网摧毁了多数年轻人的梦想,仅极少数人把梦想变成现实。他指出,在各种免费网络产品的诱惑下,很多年轻人用充满创造力的大好时光,却仅仅是为了满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而耗费精力在网络。其结果是,越来越多超过30岁的年轻人,仍然与父母同住,成为互联网的俘虏,而进入真实社会的意愿却越来越低。即便是偶有个别人因其作品,获得小小奖励,相对于大数据拥有者那不过是九牛之一毛。因此,他感叹互联网在加速两极分化!
六十年代,泰德-尼尔森(Ted Nelson)最初开始互联网初衷的时候,本来是双向的信息交换。用户不仅能够送出信息,并能够追踪信息的来源和出处。同时,创造一个共同的市场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信息的交换不是免费的。为求快速发展,网络选择了单向数据传输,而且是免费的。的确,我们得到了过去十几年网络的飞速发展,我们也同时收到了其发展的副产品:培育了网络成员的不负责任以及加速社会的两极分化。
兰尼尔回顾80年代和90年代,当计算机迅速普及,计算机进入企业、商店和私人桌面的时候,数据和计算都是私人占有的,它能够提高效率而创造就业机会,并让中产阶级发展和受益。但以后的十几年里,计算成本已经变得可忽律不计,代之以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占有数据和控制数据流量成为财富集中的主要源泉。这场竞赛的核心:谁拥有庞大的伺服器、一流的数学计算专家和最广泛的网络链接,谁就会最具有实力并富有!
兰尼尔多次列举了谷歌、脸书和苹果的例子,客户在不知不觉中为其平台的拥有者效力,但其用户的任何贡献都被这些公司设计的有限控制出口而牢牢攫为己有。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成为这一过程的输家。象沃尔玛这样的公司是流通领域里最早强化大数据和网络互动的典型。当沃尔玛能够通过其网络,准确地预测哪些人、在哪里、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而相应的供给调配更加优化的时候,效率无疑大幅提高,但其受益者绝非中产阶级。
兰尼尔认为,短期内改变这个趋势很难,因为,它依赖于用户的逐步觉醒和现行模式未来的难以为继。
(完稿日期:2013年5月18日)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