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少就是多”:从凯恩斯到林奇

2017-08-21 09:50阅读:

2017-08-03 姚斌 一只花蛤


我的一些朋友持有的股票一向很多,而我持有的股票却一向很少。即使过去还没有做价值投资的时候,持股也就是一两只,从未超过三只,更多的时候只有一只。
那时可能是看了太多的富豪榜的缘故吧,因为上富豪榜的人是很少持有许多股票的,比如比尔·盖茨只有微软,拉里·佩奇只有谷歌,刘永好只有新希望,张宏伟只有东方集团,因此我深信持有一只股票可以成为富豪。
现在我知道这样做法其实与我的朋友差不多,都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他们因为风险而“分散”,我却因为风险而“集中”,而且,因为毕竟我不是实业家,仅仅是普通的投资者而已,在无法更深入了解企业的基础上,那样贸然地大量持有一只股票,风险还可能更大。
彼得·林奇说得好,“把所有的资金都押在一只股票上是不安全的。因为尽管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进行研究分析,但你选择的这家公司有可能会遭受事先根本预料不到的严重打击。”
后来,学*了价值投资,才明白持有股票的多与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所持
有的公司股票了解了多少。如果对所持有的股票都不了解或者不熟悉,多或者少都将蕴含着风险。
后来,我又知道,集中持有是价值投资的重要方略。不管是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还是比尔·瑞尼、娄·辛普森,他们的投资组合只集中在有限的几只高利润的股票上,这不但会降低风险,而且有助于产生比市场的收益率高得多的收益。这正好与80﹕20原则相吻合:80%的投资利润来自20%的股票。在这一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巴菲特,《福布斯》专栏作家马克·赫伯特说,“巴菲特将自己集中投资的股票限制在10只,对于一般投资者集中投资股票的家数建议最多20只。事实上,他集中投资的股票只有5只左右。”
约翰·梅内德·凯恩斯很早就认识到集中投资的重要性。1934年,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发表《证券分析》的那一年,凯恩斯致信他的一位同事,解释他的把资金集中在几家公司身上的理由,“认为把资金分散到众多自己并不了解也不特别信任的公司中可以降低自己的风险,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个人的知识和经历是有限的。我个人感觉,在一段时间之内,我完全信赖的公司很少超过两三个。”因此,他有意把股票限制在少数几只上

菲利普·费雪也提倡集中投资。他总是说他宁愿投资于几家他非常了解的杰出公司,也不投资于众多他不了解的公司。费雪认为,“许多投资者,包括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自己不了解的公司的股票可能比你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
因此,一般情况下,费雪将他的股票限制在10家公司以内,其中有25%的投资集中在3-4家公司身上。“我知道我对公司越了解,我的收益就越好。”费雪的儿子肯,一位出色的资金管理者,他是这样总结他父亲投资哲学的,“我父亲的投资方略是基于一个独特却又有远见的思想,即少意味着多。”
《巴菲特之路》的作者罗伯特·海格卓姆曾借助计算机普通股票收益数据库,挑出1200家公司,时间跨度从1979年到1986年,涵盖了公司的利润、收入和证券收益。然后进行随意组合,形成12000个不同规模的投资组合。接下来,海格卓姆计算每种投资组合在两个不同时期的年平均收益率,以10年(1987-1996年)为期,让我们来看看这些有趣的发现:
1、在包括25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中,最高收益为16%,最低收益为11.4%。
2、在包括10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中,最高收益为18.3%,最低收益为10%。
3、在包括50只股票的投资组合中,最高收益为19.1%,最低收益为8.6%。
4、在包括15只股票的投资组合中,最高收益为26.6%,最低收益为6.7%。
再看一下18年期的投资组合,其趋势与10年期基本相同。这就让海格卓姆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
1、运用集中投资组合,你就有更多的机会比市场做得更好。
2、运用集中投资组合,你也有更多的机会比市场做得更糟。
得出第一个结论的理由是,因为采用由15只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有1/4的机会战胜市场,而采用由250只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机会仅1/50。
至于第二个结论,它强调了选择股票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没有选出正确的或深入了解的公司,那么他就会表现出惊人的低水平。当然,超级投资者一般都会把投资组合集中到他们认为最好的公司,以产生高额的投资收益。
或许有人说,彼得·林奇不是也曾持有上千只股票吗?因此分散投资是可行的。但是林奇已明确表示,尽管他总体上持有1400只股票,然而他却有一半的资金集中投资于100只股票,2/3集中投资于200只股票,仅有1%分散于500只股票中,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跟踪这些公司的变化。
就林奇个人而言,他更倾向于集中持股。如果投资者刚好对某种类型的股票有着特别深入的了解,那么,他认为投资者就更应该集中投资于这只股票。林奇也一再告诫投资者,要把股票看做是你的孩子,但是养孩子不能太多,因此他建议业余投资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同时持有5只以上的股票。
从凯恩斯到费雪,再到林奇,他们都有意地将投资集中在产生高于平均业绩概率最高的几家公司上,这绝非偶然,因为集中投资确能产生高收益。与此相反的是,普通投资者则认为持有的股票越多越好,其结果是把很少的资金投资于十几只,甚至几十只股票,就如同巴菲特所说的“开了一家动物园”,以求得“安全”,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于那些不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的人,多元化毫无意义。”不但没有意义,而且鲜有分散投资者能够带来辉煌的收益,这就是所谓的“多就是少”。而对于那些集中投资者,他们持有的股票可能很少,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只,但是,正是这为数不多的几只,却给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超额的利润,这就是所谓的“少就是多”。
巴菲特将这种集中投资的精髓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
如今,我的投资组合也不会超过5只股票,所涵盖的行业大都集中在金融、消费等上面,我有这样的认识,我自己都觉得比当初进步多了。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