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2019-06-24 14:32阅读:864
'他脚下这块地方造起一幢粉白砖墙的房子,大路对面装起新栅栏,把肥牛和纯种马圈起来,而这片从山路伸向富饶的洼地的红土地盛开着大片棉花,大片大片的棉花,在阳光下像鸭绒般白的耀眼,奥哈拉家又要发大财了……”这是《飘》中对奥哈拉庄园景色的描写。奥哈拉庄园只是众多棉花种植园中的一个,18世纪末开始,基于奴隶制度之上的棉花种植园在美国南部迅速兴起,种植园主也成为了势力庞大的南部精英阶级,凭借低廉的成本和便捷的运输条件,美国南部迅速取代了亚洲(主要是印度)和南美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棉花产地。棉花成就了南部的辉煌,也给南部带来的战争。
棉花作为最古老的经济作物之一,几乎串起了整个东西方之间交融、争斗的过程,尤其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东印度公司、南北战争、奴隶制度……背后似乎都闪烁着棉花,这种被称为“白色黄金”的植物。
著名的世界史学者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提倡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跨越地理和国家民族的界限来“考察人类文明在不同地区的产生、发展、交往、对抗、融合、扩散等过程”,尤其是关注那些常常被忽视的貌似微小、实则重要的历史元素。棉花,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元素。
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斯文•贝克特的书《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以棉花产业为线索,讲述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全球史: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的三个阶段。
战争资本主义主要指从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到18世纪后期棉纺技术革命前的时期,欧洲的航海强国西班牙、葡萄牙以及后来的英国通过暴力掠夺奴隶、土地和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资源
,除了棉花,还有香料、糖等诸多经济作物。
世界棉花种植者、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图来形象的展示:1600年-1780年的特点是:棉花的贸易网络集中在欧洲,但生产依然分散。标志性的事件是东印度公司的成立:英国于1600年创立东印度公司,随后,荷兰、丹麦都成立了相似的公司,欧洲商人对印度棉纺织生产控制日益增强,这些公司的共同点是,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在东南亚交换香料,同时也把纺织品带回欧洲,棉花既可以在国内消费,也可以运往非洲购买农历送到新世界刚刚开始的种植园中去工作,棉花联接了一个横跨三大洲的贸易体系。
这一阶段也是战争资本主义的阶段,欧洲殖民者凭借坚船利炮在抢占大量土地、奴隶、黄金和白银,他们用财富去印度购买棉纺织品。战争资本主义给被殖民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也同时深刻改变了全球的经济结构:多中心的世界逐渐向单一中心世界转变。
1600-1780年期间,棉花生产、交易和销售特点
工业革命和技术革新使得资本主义进入了新的时代,178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动力上的革新,“骡机”发明大幅度提升了纺织的效率:在印度,纺织100磅原棉需要5万小时的工作量;而1790年,凭借有100支纱锭的“骡机”,英国纺纱工只需要1000小时就能完成。而这个效率在后来的30年中,又被提高了370倍。工业革命带来的交通运输上的变革,由此而引发的棉花制造业的繁荣是空前的,原来多级的棉花生产和销售网络,变成了欧洲独大的单级世界。
1780-1860年期间,生产网络集中在欧洲,棉花工业变成了单级独大
这种单级独大的格局因为南北战争而被打破,受到英国纺织工业主强烈支持的南部邦联最终输掉了战争,奴隶制被废除,以雇佣工人为基础的新体系带领世界进入了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看似普通的植物棉花却成为了牵引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棉花中有战争血泪和痛苦,也有革新进步和美好的生活,棉花的历史,就是一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