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璐:如何不被上市公司忽悠
2012-04-12 10:54阅读:47,252
从战略上建立防忽悠的意识。从本质上说,上市企业vs流通股东,大股东vs小股东,管理层vs外部股东,卖方(券商)vs投资者(买方),是有利益冲突的。往大里说,国家-集体-个人,政府vs百姓是有利益冲突的,因为资源就那么多,国家政府拿得多了,百姓个人就拿得少了。只有在极少数时候,通常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才会有利益一致性。这大概就是股市中所说的底部的深渊时刻吧。在熊市底部,上市公司回购,算是跟投资者在一个战壕里吧。
上市公司跑来上市,受那么多约束和骚扰(税收、法律监管、投资者骚扰),如果不为圈钱,实在是冤大头。象FB的小扎,为了创投资金的退出,不为圈钱的,那是罕有少见的。咱A股,不曾出现过。港股有零星,那也是凤毛麟角。既然为圈钱,并且此后还有持续再融资,有意无意把公司亮点、好处放大是人之常情。新娘上花轿,哪个不涂脂抹粉?哪有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新娘子?所以大股东、管理层、卖方(券商),合力打扮上市公司是可以理解的。
有 的时候,大股东或者管理层的首领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从本意上说未必是想误导投资者,但人性的弱点,使得他们自己放大了曾经的辉煌,过往的优势,传达了错误的信息。其实时代
是进步的,江山代有人才出,保不齐那豪气干云,挥斥方遒的当家人,正处于顶峰的拐点处呢。可圈可点甚多,早年的倪润峰是典型。周期性行业里,这样的误区最
多。台风里的猪,都以为自己有翅膀的。国企每每标榜自己的垄断地位,也未必真是好事。
买的没有卖的精,这是古话。牢牢铭记在心。但一直到很晚才建立起这样的意识,盖因过去十多年大牛市经历烙印实在太深,我们真是牛市的孩子。上市公司忽悠习惯了,大牛市中投资者其实并非靠企业利润和业绩,而是靠M2的增长击鼓传花,只要有由头炒作就行了,哪管事实真相?
还
有就是文化制度和宗教传承上的问题了。按基督教(如今地球上最主流的宗教)的说法,人是有原罪的,人是软弱和有巨大缺陷的。因此,孔教所谓的“仁”,所谓
的道德治国,根本就是乌托邦。为何西方在金融、医疗等专业领域要制定“举证责任在辩方”?就是假设专业人士客观上有能力欺诈。我们的教育,从小都是在欺骗
小孩子,从未告诉他们真实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完全不是童话中的真空。所以小孩子长大面对真实的世界,惶惑之余,多半变得非常虚伪。因为大人们从未有勇气正
视、好好理解、认真对待这复杂的世界。这代代相传的虚伪,不真实,软弱,屈服,实在是非常非常的可怕。
扯得太远。在头脑中建立防忽悠意识后,需要一些具体的措施方法。例如:
1、
交叉验证。好在现在上市企业多了,大多数公司都有同行业的参照或上下游的比对。勤快点,多看多想多问,总共会发现企业是否诚实,是否刻意隐瞒真相。
2、
常识,草根调研。如果10多年前的投资者象现在这样有常识,会做一点点草根调研,蓝田股份、银广夏的骗局就不会得逞。因为世面上从未见它们的产品,这造假的技术含量太低。可见投资者在进步,上市公司必须道高一丈才可继续忽悠投资者。
3、
财务稽核。在上述两点之后,花点时间,静心把财报看看,尤其是报表附注。相信能发现很多信息。绝大多数人既贪婪,又懒惰。不骗他们骗谁?神只拯救自救者。
4、
连环画――历史跟踪。巴菲特说,要买有10年以上历史的公司。这当然不是绝对的教条,但意思是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跟踪来验证企业的方方面面。例如诚信,一个谎言需要N个谎言来掩盖;例如企业是否习惯性自大,是否从来都不达预期;等等,包括经验性的很多数据,都可以通过历史跟踪来获得。如果一间公司,不是强周期行业,持续10年稳定盈利,稳定分红,资产负债表健康,那至少是值得一看的。
5、 学
会做减法。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并不是说做了上述动作之后就能防忽悠了。大多数的行业,还是需要专业知识的,并非我们普通人能覆盖。否则证券公司和基金管
理公司就不需要那么多高薪的研究员了。对于好多高难度领域,例如保险,就算看十遍财报和报表附注,我也昏昏然。还是放弃拉倒。我一再说过,连巴股神都不赌
长期利率,不买寿险公司,我们有何德何能去挑战这1000米高的栏?
最近持续参加业绩发布会有感。
原文网址:http://wangxl.blog.hexun.com/74648816_d.html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