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科技的“必然”

2020-04-26 18:41阅读:
文/姚斌
作为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必 然》,凯文·凯利继续以其生物学的独特视野,介绍了科技作为一个新物种所具有的基因特征、所思所想、行为规则和未来走向,指出了 12 种必然的科技力量: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和开始。所谓的“必然”指的是,科技在本质上有所偏好,使得它必然朝往某种特定方向前进。比如,长距离传输语音信息的电话系统是必然的,但iPhone不是。
一项科技问世之后,需要大约10年时间才能对其意义和用途建立起社会共识。其变化是必然的。在12种必然的科技力量中,每一种都是正在发生的趋势。所有迹象表明,这些趋势将持续至少30年。这些元趋势被凯文·凯利称为“必然”,它根植于科技的本质。这12种必然的科技力量形成了12个持续性的动作。它们是高度叠加的力量,彼此依存,相互促进。它们告诉我们,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向哪些方向前进,必然而然。这是一个对科技前景的展望。
1
“乌托邦”是“空想的国家”之意,原提出者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后来,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干脆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是公共选举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乌托邦的黑暗对立面反乌托邦。反乌托邦最大的愿望是消灭文明,但消灭文明更困难。灾难越剧烈,就越需要文明,那么反乌托邦就消失得越迅速。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都是不可行的,都不是我们的归宿。
于是,凯文·凯利创造出一个新名词:“进托邦”。他认为我们的归宿会是进托邦,而且我们已经进入了进托邦。进托邦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变化状态,一种进程。在进托邦的模式,今天的事物比昨天更好,它既是一种渐进式的改进,也是一种温柔的进步。微小的进步既不引人瞩目,也不鼓舞人心,更难以被人察觉,原因在于它是它一种“形成”。它是一种变化方式不断变化的进程。我们所瞄准的未来是当下就能看到的、“形成”这种进程的产物。亚马逊的顾客评论使得用户在网站商品的长尾中选购变得可行;谷歌以每月900亿次搜索所带来的流量和连接模式转变为新经济中有组织的智能。但是,那时没有人能够预见到这种自下而上的变革。
知化意为赋予对象认知能力。
凯文·凯利那时就看到,真正的人工智能不太可能诞生在独立的超级电脑上。它会出现在网络这个由数10亿电脑芯片组成的超级组织中。它将是轻巧、嵌入式的,没有固定形态,并且内部联系松散。这种人工智能连接了70亿人的大脑、数万兆联网的晶体管、数百艾字节的现实生活数据,以及整个文明的自我修正反馈循环。人工智能思想的到来加速了所有颠覆性趋势的进程,它在未来世界的威力与曾经的“铀元素”相当。可以肯定地说,知化是必然的,因为它已经近在咫尺。
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更像亚马逊的网络服务——廉价、可靠、工业级的数字智能在一切事物背后运行。能够结合人工智能的行业,多得数不清,越是看似不可能的行业加入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会更大,比如相机、音乐、洗衣、护理、玩具、体育、编织等等。它会产生新的心智,比如蜂巢形心智,有许多十分聪明的心智组成,但是自己却意识不到,能够多次克隆自己,并与克隆体组成一个整体。机器人取代人工是必然的,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2
今天我们正处在计算时代的第三个时期,网页和浏览器已不如从前重要,今天最基本的单位是“流”和“信息流”。通过浏览网页,我们沐浴在通知和更新组成的信息流里,标签取代了链接,我们在信息流中标注、点赞、收藏不同的时刻。在这里,没有过去和未来,它们只是流向了过去,从日清日毕模式转换到实时模式。信息混杂的上万亿信息流会聚在一起,相互流动,就是所谓的“云端”。这种向着流动性的必然转变几乎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经济学中有一条颠扑不破的定理,一旦某样事物变得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比如,在电力变成唾手可得的时代,今天的烛光晚餐,反而成了奢侈的标志。在工业时代,复制品变得比手工制成的原型品更有价值。然而在科技时代,当复制品大量存在时,它们就会变得没有价值,只有无法复制的东西反而变得罕见而有价值。原生性因实际进行的特定交易而生,独一无二。有品牌的公司可以比没有品牌的公司在同类产品和服务中标出更高的价格。强大的服务信息流和既有的“原材料”顺手把成本降到一点点,使得业余者只需要很少的专业技能就能创造出新产品和全新品类的产品。创造的地位发生了转变,输出、选择和质量突飞猛进。
有8种比免费更好的原生性特征:
即时性。新产品在生产者发布的第一时间就让消费者使用了,这就是一种原生性资产。比如,许多人会在首映时到电影院花大价钱观看。他们花钱购买的是及时看到最新的电影。即时性也包含不同的级别,包括使用测试版本的权限。
个性化。阿司匹林很便宜,但能适用你的DNA的阿司匹林可能会非常有价值,十分昂贵。一本免费的图书也可以经过出版社的个性化编辑,反映出你先前的阅读背景。你所购买的免费电影,也许会按照你所希望的那样重新经过了剪辑。这就是所谓的个性化。
解释性。一个软件下载时可能是免费的,但它的用户手册可能会值1万美元。红帽等一批高度知名的公司就是这么存活下来的。他们为免费软件提供有偿的技术支持,这些公司只有代码的副本是免费的,但成千上万行的代码只有通过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才会对你变得有所价值。许多医药和基因信息都遵循这种路线。
可靠性。复制品是一种具有超导性的流体,但它们却可以用来创造原生性,向那些在乎的人提供可靠感。如果一个流行的软件应用不存在缺陷,那么你就会很高兴地为其可靠性付钱。在这种情况下,付钱购买的不是软件的副本,而是软件的可靠性。
获取权。当一个音乐APP通过云端提供内容,就是在向其用户出售获取权。虽然用户可以从其他地方下载的免费版本,但他还是为了方便而获取音乐而付费。他花钱购买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简单获取的便利,以及不用再去维护的义务。通过付费服务,就可以通过一个超级用户界面,在任何设备上随时随地的获取这些免费的东西。
实体化。在实体化的最佳案例中,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具有切真实体的音乐现场演出。在这种情况里,音乐是免费的,但实体演出却是昂贵的。这一公式迅速普及开来,不仅使得音乐家能够从中有所受益,作者也能从中得到好处。
可赞助。热心的受众和爱好者都希望为创作者买单。他们喜欢奖励,无论对方是艺术家、音乐家、作家,还是其他创造欣赏价值的创作者,这能让爱好者和倾慕的对象建立联系。但他们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况下才会买单:支付方式必须超级简单;支付金额必须合理;可以看到支付后的收益;花出去的钱必须让人感到能让创作者获益。
可寻性。爱好者们会用很多方法从百亿千亿的产品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作品。他们利用评论、评测和品牌,进入越来越多地依赖其他爱好者来推荐好东西,他们也越来越希望为引导买单。比如,订阅一份电视指南杂志,是为了找到电视上最好看的节目。他们花钱购买的并不是复制品,而是能够找到想要物品的能力。
3
在凯文·凯利看来,未来的科技将有五个深层的发展趋势起着推动促进的作用。这些作用的结果是让所有的人得到共享。
减物质化。大多数现代产品都经历着减物质化,以更少的物料制作更好的产品。汽车使用的钢铁材料在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质量较轻的硅材料。各种功能的家用电器也在变得更轻。曾经巨大厚重的个人电脑显示器缩小为平板似的屏幕,而曾在桌子上放置的笨重的电话机已经变得可以装进口袋了。
按需使用的即时性。最典型的案例是优步和滴滴出行。作为按需、即时的出租车服务公司,它们已经打破了运输业的传统。它们利用手机来准确定位车辆的位置,可以将离你最近的时间匹配给你,可以追踪他们到达的行程,精确到分钟,这使得其价格普遍较为便宜。类似的这种按需使用模式,正在一个接一个的冲击着数10个其他行业。
去中心化。其典范就是互联网。网络的好处在于,它服务于我就像我拥有它一样,而我只需做很少的事情来维护它。我们可以随时召唤它,享受它令人惊奇的工作能力所带来的全部益处——像天才一样回答问题,像巫师一样到处航行,像行家一样自娱自乐,而无需承担所有权的负担。这就是去中心化的力量。
平台协同。今天,最富有的以及最具破坏性的组织机构,几乎都是多边平台,比如苹果、微软、谷歌、脸书等公司。所有这些企业巨头都借用第三方供应商来增加其平台的价值。像优步、阿里巴巴、微信、安卓都是新兴的已获得广泛成功的多边市场,它们各自由一家公司运作,促进生成由衍生等相互依赖的产品和服务构成的强劲的生态系统。
云端。如果说网页是众多超链接的文件,那么云端就是超链接的数据。云端没有一个固定独立的架构,因而各种云端的属性仍在快速的进化中。总体来看,它们是巨大的,以至于一个云端的基础存储量可以达到多个装满电脑的、足球场大小的库房的信息的总量。云端的核心优势在于它变得越大,我们的设备就变的越小巧、越轻薄。云端负责所有的工作,而我们手里的设备只是提供对接云端工作的一个窗口。当我们盯住手机屏幕看一个频道直播时,我们看到的是云端里的东西。
如此看来,科技的“相变”已经开始了。如果以生命形态而非人类发明的工具来看待科技,那么科技的本质就会更加清晰。科技的出现早于人类,天地间存在着一个关于技术元素的方程式,技术元素在初始的混沌宇宙中孕育了有序的天体,也孕育了人类这样的生命体。我们无法预测30年后身边都有哪些产品、品牌和公司。这些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机遇和命运。但这个大规模的充满活力的过程有着清晰无误的整体方向。未来30年,科技将沿着与过去30年同样的方向挺进必然。
作为生命体的科技,一样有着生存、繁衍、进化的本能,它们会通过一定的行为扩展自己身体,无论是渐进的,还是跳跃式的。科技与人类正在逐渐融合,说明人类已经成为科技最适合的载体,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可以做好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的准备,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原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