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自我否定和能力圈

2018-06-29 06:32阅读:
网上看到一篇2017年年初文章,内容其实并无新意,文中对银行股的看法,已经存在了很多年,我也不想在此讨论银行股(本人重仓银行股,占了总仓位30%)。重要的是,作者的自我否定精神,他靠银行股赚到了不错的收益,并且一度认为自己比较理解银行,在作者继续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他发现其实银行股并不在自己的能力圈中。普通投资者在赚钱后,往往会强化自己的观点,而且听不得任何不同意见。成功后的否定,比失败后的否定更具意义,这样的人成功的概率也会更高一些,至少他是清醒的。
我们每年可以看到很多对公司不理解的人赚了不少钱,有些人甚至还加杠杆取得了惊人收益。很多人取得的收益确实有“逻辑”支撑,但仔细分析一下,这个逻辑根本站不住脚。其实,据说彩民也是用“严格的逻辑和推理”进行投注的,中大奖者的收益率比我们股市“投资者”要高很多很多倍。我本人在好几年前买过一个股票,没多少时间就赚了几百万,后来仔细想想,里面很多东西根本没有搞清楚,我也投机过没有理解透的公司而产生过大幅亏损。因为我有亲身经历,所以我知道这种现象的危害性。对于理解的股票,越跌我会越兴奋,有钱就加仓,甚至卖掉其他股票加仓,但是对于不完全理解的股票,跌到后面,我会失去加仓的勇气。
附:非完全进化体《我为什么不投资银行股》。再次强调,这不是我对银行股的看法,而是我对作者“自我否定”和“圈定自己能力圈”的欣赏。另外,作者是私募基金经理,我并不知道他文章的意图。
本文源于球友@农夫与果园 的一次提问,也是自己一直想表达的一篇主题。此文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是对于过去自己投资逻辑的一种否定,并且否定的并不是失败的经历,而是成功的。过去五年本人年化40%的收益率,前半程几乎源于对银行股的投资。
其实可以先用一句话来阐明主题:我一直以为银行股在我的能力圈内,后来随着对银行业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发现自己离这个圈的边界越来越远。
这两年,我逐渐开始理解查理芒格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若无洞见,慎投银行股。而《黑天鹅》、《反脆弱
》的作者塔勒布更是直言:“长期持有银行股的都是傻子!
先抛开这些极端的论断,谈谈自己这两年对银行股的感受与理解(本人在金融行业从业近十年,虽没在银行业待过,但接触与了解的机会也是较一般投资者更多的):
1、银行的业务具有复杂性与隐蔽性,我曾经也钻研过银行股财报中各种科目的真实含义,但发现总有盲点。尤其是同业与理财业务,背后的结构设计与业务实质往往是投资者无法认知的。对于这一点,即便是熟读@那一水的鱼 的《读懂银行股》也不会有更多作用。
2、银行业与宏观经济高度相关,而宏观经济的复杂性更强。可以先问问自己:是否能预测到经济危机?如果不能,有何理由重仓银行股?
3、银行的代理人与管理风险。对于银行这种高杠杆行业,保守是最重要的原则。而如果在经济高景气度时,保守意味着这几年你的业绩将要落后。对于信贷员而言,你将失去赚钱的机会。而银行业很难去避免这种代理人冲突,以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冲突,尤其我们银行行长几年换一圈。更不要说其中暗藏的腐败了,从各种票据案便可窥全身。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拆姐 近期关于银行股的文章。
4、银行的囚徒困境。如上所说,在景气周期,如果激进的银行以高利率吸引理财或存款,低标准进行贷款投入。反而会导致理性、保守的银行业务更加难做,甚至无法生存,尤其是对于中小银行。
5、国内银行股的报表失真。不论是支行还是总行,在经济低谷期,都存在这较大的掩盖逾期贷款以及美化报表的动机。国泰君安曾发表研报观点:16家A股上市银行的预期不良率均值在8.7%左右。
首先,银行的基层业务人员,会通过各种手段(主要是各种变现的展期、借新还旧等)掩盖不良,总行所掌握的不良率会有所偏差。即使该行内控良好,基层绝少这类操作,那么不良贷款汇总至总行后,总行也会通过重组、展期、出表等手段,进行又一轮掩盖,然后再披露。所以,所披露的不良率已经两轮处理,监管层和公众很难掌握全行业的真实不良率,真实不良率成为了一个只有上帝才知道的指标。”原文请见:国泰君安研报《银行资产质量大摸底:预期与真相》链接: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7025
上述复杂性已将大多数投资者推向了能力圈外。
抛开真实与潜在坏账不说,再从这两年的经济环境与大趋势来看:
1、过去银行股基本处于寡头垄断,抢夺了较多的实体经济利益;而现在实体经济不行了,银行处于被政策引导的还债期。从两件事便可以看出:一是政策引导的债转股;(今天刚刚曝出了交通银行对中国建材的100亿债转股方案)二是银行购买了天量低息政府债务;
2、从长远看,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的对银行债务融资的总需求量增速将逐渐放缓。这是个大话题,简单来说:债务融资总量与固定资产投入与重资产型经济占比直接相关,而上述行业未来的增长必将放缓。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超高的M2/GDP占比也可印证这一点,而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这一指标很可能会均值回归。甚至在中短期内,银行的整体产能也存在供给过剩的可能(既然银行的主要行业客户几乎都产能过程,银行为何不会?)。事实上当前已有显现,大量资金放不出去,在金融行业空转。
3、国家队将银行股作为稳定指数的工具。这是短期市场与政策因素,就不再多谈了。
这段分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即便银行股不存在开篇的那五个问题,我可能也不会重仓银行股,即银行股单从投资价值上来看,可能也不是最优资产。(比如本人就选择了格力美的茅台也大幅跑赢了银行股)
很多人恐怕会误会,说了这么多,我绝不是在否定银行股的投资价值。而只是在说银行股为什么在我的能力圈以外,并大概率在大多数人的能力圈外。我相信这其中也包括重仓银行股的多数投资者。如果仅是将银行股作为组合的配置或者类指数化投资,则会弱化上述所谈论的多数问题
总而言之,银行股不属于二尺高的栅栏。对于真正认识并理解能力圈重要性的价值投资者而言,银行股基本上是在投资范围之外的。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