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来炒冷饭:与sam乐同学的一些讨论
2012-06-04 19:15阅读:2,877
sam乐对你的博文《2012年一季度投资小结》发表评论2012-04-03
16:46:09
文章写得不错,喜欢这样有思考的文字.基本思路是在经济较为低迷的时期累积行业暂处于低谷,有望在经济环境变好之时得到反转机会的公司股票.我也基本是这个思路,所以自上往下选股比较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
(1).公司的负债情况,现金流情况,首先要保证成功渡过低迷时期.
(2).行业产品的需求情况与总体产能对比,可以参照历史,并进行同行业对比研究去库存情况.
我关注有不少公司采取的是逆势扩充产能的策略,这其实是双刃剑,如果景气度回升,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为将来几年打好基础.但如果需求持续低迷,则可能反而增加库存与负债.这方面机遇与风险并存.
我发现朱文兄定性的方面写得很多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在定量上写得少了些.PE,PB,总市值可以说是最先需要关注的指标.但行业总体定量分析,公司的现金流,负债结构,毛利率净利率变化趋势,以及供求关系,都是可以详细讨论的.而以上所说两点亦可用来进行风险计算,做一些敏感度测试,最后可以更好的确定有足够安全边际的价格和仓位比例.
说到风险控制,我很认同你的分散持股,低估+分散是很好的方法.30个股票看起来有点多,但如果前十比例占到2/3,也不能算太分散了.我记得巴菲特的前十持股也占了他大部分的持仓.不过似乎有必要设定一个行业板块大类最多持仓比例和单一股票最大持仓比例.这方面我设置的是50%和20%,也要考虑行业间相关性,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分散的效果.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朱文兄的A, H,
美股持股其实还都是内地公司.在将来可以考虑配置一些欧美股票进行更好的分散.你说欧美股票的成长性不足,总体来说是这样,但需要考虑到很多跨国公司生意不局限在成熟市场,也可以享受新兴市场的成长.另外在一些行业比如高科技类,有些欧美股票的成长性还是很好的.
在债券,股票,地产这些资产大类间的配置和转换,也是很需要研究的.我感觉sosme兄有一些心得和经验.话说回来我也深感研究时间的不足,跨市场研究个股更是非常耗时.只能慢慢去做了.看的比较细,想的比较多,所以写了不少留言...祝投资顺利愉快!
你回复说:2012-04-03 18:03:49
首先很感谢你的想法分享,看得出来你在投资上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我原先对股票的分类是很模糊的,基本不懂分类。后来学巴老,认识到消费生意是比较长久的,再后来又认识到林奇、波顿不拘泥于某一行业,邓普顿更是只买低价股。自己思考下来的结论是投资毕竟不同于做生意,做生意必须精深于一门专业,不能有其他多余的精力的,但投资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功,必须站的更高,看的更广、更远,所以不论周期股、消费股或其他什么分类,都必须去了解、弄清楚,并始终遵循以较低的价格买进优质的股票。“能力圈”这个词应该是要鼓励大家勤奋学习各种生意知识的,而不是用来对哪个行业、哪门生意心存偏见的理由,更不应成为懒惰、总想着买进股票后睡上几十年就成富翁的借口。
关于你说的几点,我基本都很认同,也有些自己的想法:周期类的公司负债情况,的确很重要,波顿一再强调的。不过我认为国内大多数行业普遍处在“大家都有钱赚”的地步,所以破产倒闭这种现象还很少,但以后随着各行各业开始垄断集中,肯定会越来越多,所以我的策略是无论哪个行业,要买就要龙头,渡过难关、获得最大利润的可能性总是要更大。关于定量分析我讲的少,并不是我不分析,而是自己分析的比较简单,目前也仍在摸索学习阶段,更多的作为定性选股后的一种辅助手段,用来确认自己对公司优质程度的判断,以及对估值的大致判断,暂时不拿出来献丑,将来方法较为成功、完善后再跟大家讨论。关于分散,也认同你的看法,个股分散用来防范黑天鹅,行业分散用来避免周期判断失误,不同市场分散用来防范系统风险,将来还会考虑不同投资品的分散,债券、地产、黄金、商品都可以考虑,但肯定要在资本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分散并不全是为了风险考虑,同样有更多机会的考虑。更多主张集中的同学,从不好的两个方面讲:一是内心渴望集中获大利的心态易失控;二是可能会错失其他领域的机会。当然分散的问题同样是这两方面的反面而已,还有就是大家对于分散和集中这两个词的程度不同理解,也造成很多误解。关于欧美公司,我的确有考虑和研究,可惜限于语言问题,还是感觉获取资讯、分析基本面非常困难,时间也是个大问题,从这个方面讲,我又是过度集中在中国生意上,将来资金到一定地步,肯定要考虑分散。
再次感谢你诚心诚意的讨论,这正是我坚持博客的主要原因。欢迎多多分享你的经验和思考。
sam乐对你的博文《2012年一季度投资小结》发表评论2012-04-03
22:02:37
是的,我们的大思路有很多接近的地方。不过我可能更保守一点,对你的组合标的,A股(除了一些低估的板块)我觉得还是贵了些,港股和美股还是相对便宜的。
还有需要考虑价值实现的问题,一是在市场估值恢复或高估时,部分或全部卖出实现盈利,转换至明显更值得持有的标的(不限资产大类,不限市场),二是如果长期未达到合理估值,可通过每年的分红再投达到较低效率,但较稳定的回报。
第一种方式需要依靠市场报价来实现,也需要标的之价值得到较广的认可。对于市场的预测,我认为是很难做到也不能完全指望的。
第二种方式是保守的方式,我觉得股息是很有必要的,好处太多了:提供持续可投现金流,提供股价一定意义上的支撑,可以用来考察管理层诚信和现金流真实性。至于说需要留存盈利扩大投入来得到成长,可以分不同类型的公司,根据不同的成长性要求分红比例。我感觉对于中高成长性,25%+的派息比例,对于成长性较低的公司,50%+的派息比例是合理的。毕竟我们的投资是需要做现金流贴现的,也就是说是要得到回报的。持续较高比例派息的公司一般在考虑股东利益,现金流管理,投资谨慎性上面都是不错的。
在较高估值成长股的投资上,我是宁愿等到行业较低点进入的,这可能也是需要改进的地方。经常去我财兄,朱文兄,小兵兄的博客看看,受益良多,很感谢!
你回复说:2012-04-03 22:42:37
我们的主要共同点,可能还是理性,并且有风险意识。但我跟管兄、小兵他们比,更愿意承担风险,更偏向成长因素一些。因为我看过格雷厄姆和费舍尔的书之后,两者都认同,但更倾向后者,同时也因为有林奇和波顿这样的成功案例做底子,自己也一直在思考巴老的成功到底是否像他自己说的85%的格+15%的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对国内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判断,整体经济目前仍处在较高速发展阶段。刚才看到资料说美国自1947年至2007年60年里GDP平均增速3.4%,而我们过去30年基本都在10%以上吧,今后长期趋势中轴下降是铁板钉钉的,但我判断在东部制造业西进、中西部地区崛起的基础上,未来5-10年GDP中轴仍将至少维持在5%以上。这是我更倾向成长因素的大前提。
既然是更倾向成长的,那么你说的第一种套现方式当然就是我的主要目标了。市场的确无法预测,但历史总有相似之处。我上传图片中的过去20年市场总体市盈率变化图已经清楚显示了国内市场周期轮回非常频繁,其幅度很大,这与美股市场显著不同。我猜测跟国人的赌性有关,弹丸之地的澳门,主要是中国人去的,赌场营收已经远超国际化的拉斯维加斯。
关于分红,我仅赞同可以用来考察公司本身的优质性。就我自己的观察而言,常年高分红的多数是好公司,亏损的公司它也无钱可分呀,呵呵。但高成长的公司,在其成长阶段大多数无法高分红。在全球化之前,也许有许多好生意因为就它一家做,会有一边赚大钱一边高成长。但在全球化几十年之后的今天,知识、资本已经高度自由,一旦有好的想法,必须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用尽量大的投资来取得抵御竞争者的实力,因此很难再有高成长的同时还有高额自由现金流,只有极少数例外,譬如苹果,不过让人郁闷的是乔布斯这个怪家伙即便拥有企业界最恐怖的自由现金流也不愿分红。所以我的观点是高分红的企业,令人忧虑的问题是: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管理层认为这钱留在公司已无法产生很好的生意扩大回报;令人高兴的事情是:管理层很诚实。所以我对分红这个事,看重,又不那么看重,毕竟从真正价值投资的角度来讲,一个真正的“投资”,等于企业存续期内所有分红的贴现,然而再高的股息率,也不会超过10%。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