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卖股票、卖房子、甩包袱 股市“打壳”还需制度护航

2017-12-28 07:00阅读:
目前上市公司2017年年报的准备工作进入到最后的冲刺阶段。一些公司为了向投资者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正在进行着精心的准备工作。尤其是一些业绩不佳的公司,为了把业绩做得漂亮一些,或者为了“保壳”的需要,更是机关算尽,突击进行利润调节。
实际上,一些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并没有逃脱管理层的掌控之中。早在11月10日证监会例行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已经就一些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重大交易或会计处理调整,借以扭亏摘帽、规避连续亏损戴帽、暂停上市以至退市的做法表明了证监会的立场。
根据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的表态,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会导致企业财务报告无法真实、完整地反映公司报告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果上市公司利用缺乏商业实质的资产出售、突击性债务重组等特定交易制造利润,通过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人为价值量调整等方式操纵利润,甚至配合二级市场炒作,还会严重损害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扭曲资本市场正常的定价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市场功能,不利于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对此需要从严监管。
而在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表明了“从严监管”的立场之后,沪深交易所也确实付诸了行动。对于上市公司年末突击变卖资金等行为,交易所方面问询不断。有的上市公司甚至接连收到交易所的问询函,让上市公司对相关问题也不敢小视,不能不认真对待。
不过,尽管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加强了监管,包括交易所的问询甚至让某些上市公司疲于应付。但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的事情还是在接连发生。“剥离资产、债务重整、政府补贴、资产重组”,这老四样是ST公司惯用的保壳伎俩,今年仍然还在沿用。而且在今年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的问题上,不少公司采取了卖房、卖股票的做法。总之,为了装扮业绩,特别是为了保壳的需要,上市公司有什么就来什么。哪怕是遭遇交易所的问询,上市公司方面仍然还是“强行突破”。因为对于当下的上市公司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比闯过2017年业绩关更重要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存在着业绩亏损风险、戴帽风险、暂停上市与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2017年业绩靓丽更是重中之重。
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说,它们的做法是不难理解的。如果不在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不仅公司的年报不好看,而且公司甚至还有可能业绩亏损、可能被戴帽、可能被暂停上市或退市。此事事关重大,公司方面当然不能束手就擒,需要冲刺一番。但从监管的角度来说,上市公司的做法无疑是一种挑战。进一步说,管理层对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行为的“从严监管”并没有起到震慑上市公司的效果。
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目前的股市制度存在很大的缺陷。虽然管理层有意加强对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行为的监管,但实际上,上市公司许多突击进行利润调节的做法却是监管部门干预不了的。比如,卖股票、卖房、政府补贴等。象资产剥离、债务重整等,只要两情相悦,监管部门除了问询之外,同样也不便强行阻拦。在这种制度环境下,管理层即便想“打壳”、“破壳”,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要“打壳”、“破壳”,防止上市公司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必须通过对制度的完善来为之保驾护航。
比如,目前上市公司之所以会在年末突击进行利润调节,是因为对于保壳的公司来说,只要年度利润为正,就可以达到目的。到于利润来自于主营业务还是非主营业务收入,则没有加以区分。如此一来,为了实现年度盈利的目标,上市公司在主营不振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非主营业务收入来达到目的。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完全可以对制度加以完善。比如规定,“保壳”公司的年度利润考核以扣非后利润为标准。如此一来,上市公司要“保壳”就必须重视主营收入的增加,至于年末突击调节利润的做法也就行不通了。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pihaizhou1964)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