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品行业是缺乏特许经营权的,现在虽已经形成了寡头格局,但公司要想在大食品饮料方向有所作为,管理层和机制是竞争核心,潘刚团队虽然有股权激励但他们的能力需要进一步观察,公司极度不透明的投资者关系只能给管理减分。
液态奶行业属于无差异化产品,属于能通过规模化形成低成本优势,行业形成高集中度,但低利润率是全球企业的特点,以11年伊利净利润率计已经高于海外同行。乳制品有一定差异化,伊利的增长一是依赖液态奶的继续量增(城市化和农村市场),速度会较慢,另一方向是产品创新,渗透到高端乳制品和综合食品行业,虽然空间较大,但不确定性较强。本质上讲伊利未来是能做成迪安、明治,还是做成达能、雀巢。如果只是迪安、明治,则前景黯淡,空间也不大。
伊利产品结构升级早已开始,至少3年前,但受制于原料成本上涨等原因,总体毛利率并没有大幅提升,所以未来的收入成长依赖于销量可能性很小,更多来自于价格上涨,但是价格上涨是被动的,而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
伊利常年净利润率低于3%,11年暴增主要是由于营销费用减少和非经营性损益。利润率在11年基础上大幅提升可能性不大,但却有大幅下降的可能(主要取决于以蒙牛为主的竞争对手营销力度是否加大,虽然蒙牛已经变成国有控股,但其竞争策略也难以确定)。
液态奶行业属于无差异化产品,属于能通过规模化形成低成本优势,行业形成高集中度,但低利润率是全球企业的特点,以11年伊利净利润率计已经高于海外同行。乳制品有一定差异化,伊利的增长一是依赖液态奶的继续量增(城市化和农村市场),速度会较慢,另一方向是产品创新,渗透到高端乳制品和综合食品行业,虽然空间较大,但不确定性较强。本质上讲伊利未来是能做成迪安、明治,还是做成达能、雀巢。如果只是迪安、明治,则前景黯淡,空间也不大。
伊利产品结构升级早已开始,至少3年前,但受制于原料成本上涨等原因,总体毛利率并没有大幅提升,所以未来的收入成长依赖于销量可能性很小,更多来自于价格上涨,但是价格上涨是被动的,而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很小。
伊利常年净利润率低于3%,11年暴增主要是由于营销费用减少和非经营性损益。利润率在11年基础上大幅提升可能性不大,但却有大幅下降的可能(主要取决于以蒙牛为主的竞争对手营销力度是否加大,虽然蒙牛已经变成国有控股,但其竞争策略也难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