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资产-销售比的几个问题

2011-04-05 20:48阅读:

资产-销售比的几个问题


所谓的“资产-销售比”其实就是总资产周转率的倒数,多数时候我们可以用它来刻画企业几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事实上,“资产-销售比”首先是个工业经济学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会计学、财务学上的概念。

一家典型的制造型企业要开展经营,需要一个合适的经济规模,将资本C与劳动L以适当方式组合起来,即Q(C,L),企业通常需要一定的闲置产能,因此匹配一定的生产规模总是可以有不同的组合,如匹配500万吨的产量,可以采取“开小厂”、“开一家中等规模的厂”、“开大厂”等不同的方式,就某些传统行业而言还可以改变资本与劳动的组合比例,进一步细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企业。

有的行业的“资产-销售比”很小,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企业,新增1元的销售只需要增加投入0.2元,这样的行业往往可能有飞速的增长;而多数企业往往“资产-销售比”很高,极端的时候甚至高达好几倍,这样的企业一旦建成,沉淀在长期资产上的投入就成了“专用性的资产”,理论产量Q已经相对固定了,如果实际业务量下降,企业的利润将大幅下降,产能大幅闲置,同样产品价格、成本因素也会对企业的长期收益有重大影响,同时长期资产的寿命也会显著影响企业的长期收益。

不同类型的企业,有不同的“资产-销售比”及不同的边际利润率水平,行业差异相当大,同一行业内的各企业的差异也是相当大。在同等条件下,“资产-销售比”就体现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及行业特征。所以讲行业的利
润率差异,不能仅讲边际利润率因素(典型的就是毛利率这个指标),还得考虑“资产-销售比”这个因素。

但用实际数据刻画“资产-销售比”这个指标时,就有了一系列重重困难,这主要还是会计这门语言本身造成的。

缺陷1:对资产的定义过于刻板
在会计这门语言中,人力投入被当成费用而不是资产,营销投入及研发投入多数也被费用化,会计准则崇尚历史成本原则,因此“资产-销售比”比较适用于一些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很多行业的“资产-销售比”相当低,并不是因为经营效率特别出色,只是行业特征使然。

缺陷2:未考虑资产的结构
“资产”有2种,一类是经营性资产,另一类是金融资产及闲置的现金。我们所说的“企业估价”,其实主要是对经营性资产进行估价,而金融资产则需要单独评估。销售收入对应的是合并报表数据,因此如果某家合营联营企业的资产被列支为“长期股权投资”,而3类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则并不对应销售收入,另外,部分投资性房地产的特征也可能明显不同,尽管可能列支为“其他业务收入”(以投资性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则是正常的)。闲置的土地、冗余的现金也并不参与资本周转。因此,这些资产均不与本期销售收入匹配。

简言之:“干净”的、简单的企业,比较适合看“资产-销售比”,而资产组合特别杂的企业,则宜将一些资产剔除掉再进行比较。

缺陷3:还要考虑会计政策因素
财务状况质量与收益质量同样重要,稳健的会计政策通常会扣除掉较大的一笔支出,账面的利润及账面的资产数值均相当“实”。如果会计政策有重大差异,尤其对于长期资产特别大的一些企业,如石油天然气管道企业、设备投资特别大的制造业而言,折旧年限、折旧方法的差异的影响就特别大。

同时,如果企业进行了收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影响也相当大,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按账面原值进入合并报表,而不是公允价值。收购方式也显著影响了账面的资产值。

综上所述,“资产-销售比”不能简单的算算两个会计数字,还要剔除掉很多因素的影响,并深入思考所在行业的经济特征,让“资产”与“销售额”进行真正的匹配,经营性资产才真正参与资本周转而很多资产并不参与资本周转,这样才有可能得出近似正确的判断。这正是会计语言的局限性所在。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