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市公司财务欺诈与识别》有感
2012-12-12 11:37阅读:2,446
这是一本2005年4月就已经在国内出版了的老书,,书的原名为《The Financial Numbers
Game》,买来后我一直没有好好读过,希望读者们不要像我这样懒惰。
本书的作者查尔斯 W·马尔福德和尤金 E·科米斯基是美国的两位会
计学教授,书中讲述的均为美国的案例。因此,如果只是想增加对国内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识别能力,这本书并非最佳选择。不过,这本书仍然非常有意义。
美国的资本市场是成熟的资本市场,很多人会认为在美国股市财务欺诈案鲜有发生,其实不然。书中有相当多的案例,读过这本书后我们会对美国市场有更清醒的认识。
我在国内市场上不敢投资上市不满三年的新股和次新股,觉得很难搞清楚它们的利润中有多少水分。事实上,美国公司在发行新股时也不让人放心。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最近由Shiva Kumar
进行的研究发现,在增发新股时,有助于提高利润的收入和应计金额都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高的反常。这看起来和使股票发行收入最大化的盈余管理相一致。Shiva Kumar
还得出结论,盈余管理不会误导投资者,并且认为盈余管理“与其说是为了误导投资者,不如说是股票发行者对于公布发行计划时市场的理性反应。”也就是说,市场预期公司会在发行股票之前进行盈余管理,或者,正如Shiva Kumar
观察到的,“……投资者看来在股票发行时理性地推测存在盈余管理,因此他们在公布发行计划之后从价格中扣除了对应于未预期到利润的部分。”
由此来看,国内公司美国公司差异并不大,都想在发行新股时获得最大的收益。差异大的是的投资者的反应。当然,也有可能是国内的投资者太聪明了,从高价发行的新股中仍能获取利润。
读国内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时,我经常能发现一些低级错误,其中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质量尤其不敢恭维。有趣的是,美国的上市公司也强不到哪里去。
目前,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采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几乎没有企业采用另一种方法——直接法……许多公司声称,其会计制度的设计不能为直接法现金流量表收集到所需的相关信息。
我觉得,我们对A股市场也不能太失望,毕竟我们的上市公司那可是全部披露了直接法编制的现金流量表。
中美两国的上市公司虽说在玩弄财务数字游戏的动机上差异不大,具体方式却有很大不同。例如,国内公司往往以营业外收入来粉饰财务报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往往低于扣除前,而美国公司则相反,由于夸大“重组费用”这一招被滥用,而重组费用又被作为非经常性损益处理,于是很多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高于扣除前。因此,无论是国外投资者投资国内股票,还是国内投资者投资国外股票,对市场差异要有充分的了解。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面这个案例。
Cambridge
公司说服了一家贸易公司向它订购600 000美元的产品。Cambridge 公司确认了600 000美元的收入,尽管贸易公司并不需要真的为这张订款付款。然后Cambridge
公司向另一家与贸易公司有关联的公司购买了价值48
640美元的货物,但是订购价格被设定为737
349美元。于是Cambridge
公司向上述公司支付了737
494美元并接收了价值48
640美元的货物。那家公司给了贸易公司600
000美元用于支付最初交付的产品,剩下的88
709美元则被它留下,用于支付订购的产品、运输成本、关税、税金以及作为这次交易的“佣金”。
从上述陈述来看,Cambridge
公司的行为很可能只是虚增了收入,公司的利润甚至会降低。那么,Cambridge
公司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我猜测是因为它有很多投资者过于关注营业收入这一指标了。有些人是喜欢用市销率这个指标来为公司估值的,在它们看来,收入高速成长的公司总有一天会获取高利润。
但是,高收入真的都能如期变成高利润么?高利润真的能变成高股息么?保守的价值投资者喜欢高股息的股票不是没有道理的。
给此博文留言吧!
有机会上热评榜!
攒金币兑换礼品!
好的评论会让人崇拜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