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读《财务诡计》有感

2013-01-09 14:02阅读:2,446
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霍华德· 施利特博士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体制上独立的研究咨询机构——美国财务研究分析中心,警告投资者要警惕公司财务报告中的不当做法,培训客户在分析中运用分析中心的研究方法。
正是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财务分析经历,这本书号称“揭秘财务史上13大骗术44种手段”,其中有些手段在国内尚无相似的案例,对投资者增长见识非常有帮助。
作者致力于发现财务欺诈,他们的有些观点颇有独到之处。例如,他们认为,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该这样计算:
期末应收账款余额/收入×该期所含天数
上述公式之所以不采用平均应收账款,是为了更好地发现财务欺诈行为。
不过,有时候作者的观点似乎很武断,如他们认为“一旦发现自由现金流突然大幅下降,就可以判断公司出了大问题。”
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夏草在给本书的写的推荐序《财务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中这样写道:
施利特博士的《财务诡计》一书是侦测财务报告中会计欺诈的敲门砖,它能帮助你发现一些公司的财务疑点,但财务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也要提防误杀、错杀好公司,尤其不要轻易对蓝筹股业绩提出质疑,蓝筹股恶性造假只是小概率事件。
对此,我的看法稍有不同。我认为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怎么做。
如果是不做空的价值投资者,对蓝筹股进行质疑是
必然的。一般情况下,价值投资者几乎不会去关注那些业绩很差的公司,换言之,他们可能只关注蓝筹股或重点关注蓝筹股。问题是,蓝筹股并不能让人完全放心。本书中列举了多家知名企业的案例——IBM、英特尔、甲骨文、微软、家得宝、通用电气、思科、星巴克……这些公司未必都发生了恶性的财务欺诈,有的只是试图对投资者进行误导,但无论如何,他们的行为使得投资者不能准确地评估其股票的价值,而估值对价值投资者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因此,如果对公司的业绩有疑问,投资者应该提出来,而优秀的上市公司也应该据实回答投资者。
如果是做空的投资者,他们要清楚财务分析在多数情况下只能为发现公司的财务欺诈行为提供线索,而不能直接给出确凿的结论。做空是勇敢者的游戏,即便公司确有财务欺诈行为,其股价也有可能不受影响。如果不做足功课,恐怕做空绩差或绩平股也很可能失败。
仅仅从不做空的价值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财务分析也不应像书中说的那么简单——不但要能发现财务诡计,我们还要知道不同的财务诡计可能对评估公司价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要知道不同的发现方法在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出错,在不能得出明确结论时该如何做等等。
当然,这本书不可能代表作者全部的知识和能力,否则,他们创立的机构就会无事可做了,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投资者在财务分析时切不可简单化地看问题。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