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篇著名作家苏童呼吁年轻人静心阅读经典的报道,像这样的呼吁在报刊上也经常可以看到。但是,为什么要阅读经典呢?是要增进知识,提升修养呢?还是要锻炼自由思想和独立判断的能力?怎样的阅读可以算是有益的、有收获的阅读呢?
孤独的阅读是阅读者自己的事,独自阅读的人也许不必理会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是与他人一起阅读.课堂上的阅读讨论或是在报刊上与他人交流阅读体会——那就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了。
怎么才算是有益的阅读?怎么才算读懂了一本书?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另一种是要联想当下的问题。只要求忠实原文会食古不化,只强调当下联想则有可能天马行空,各说各的,堕入彻底的相对主义。
美国文学理论家赫胥(E.D.Hirsch)在《释义学的三个维度》中提出了一种可以避免以上两种偏颇阅读的释义观,同时兼顾了学生们的“细读”和基于他们自己生活体验和问题意识的“释义”。细读文本,努力把握其本身的意义。这是一种阅读技能训练,但也体现了一种尊重作者的释义伦理,因此不能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然而,细读不等于说后世的阅读不应该读出文本原来没有的意思。释义不能脱离文本,但不是不能超越文本。事实上,不同时代的读者都一直在作某种超越文本原初意义界限的阅读。例如,中世纪读者读荷马或维吉尔,很清楚这两位是异教徒,不是基督教徒,不可能与他们的读者交流与基督教有关的意义。但是,中世纪读者仍然可以从自己的基督教角度来阅读荷马和维吉尔,作出适合于基督教义的释义。
不同时代的读者(或者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释义,经常不是由于“意义”的分歧,而是对“重要性”有不同的看法。
这学期,在我的“反乌托邦文学”课上有
孤独的阅读是阅读者自己的事,独自阅读的人也许不必理会这样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是与他人一起阅读.课堂上的阅读讨论或是在报刊上与他人交流阅读体会——那就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了。
怎么才算是有益的阅读?怎么才算读懂了一本书?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种是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另一种是要联想当下的问题。只要求忠实原文会食古不化,只强调当下联想则有可能天马行空,各说各的,堕入彻底的相对主义。
美国文学理论家赫胥(E.D.Hirsch)在《释义学的三个维度》中提出了一种可以避免以上两种偏颇阅读的释义观,同时兼顾了学生们的“细读”和基于他们自己生活体验和问题意识的“释义”。细读文本,努力把握其本身的意义。这是一种阅读技能训练,但也体现了一种尊重作者的释义伦理,因此不能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然而,细读不等于说后世的阅读不应该读出文本原来没有的意思。释义不能脱离文本,但不是不能超越文本。事实上,不同时代的读者都一直在作某种超越文本原初意义界限的阅读。例如,中世纪读者读荷马或维吉尔,很清楚这两位是异教徒,不是基督教徒,不可能与他们的读者交流与基督教有关的意义。但是,中世纪读者仍然可以从自己的基督教角度来阅读荷马和维吉尔,作出适合于基督教义的释义。
不同时代的读者(或者同一时代的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释义,经常不是由于“意义”的分歧,而是对“重要性”有不同的看法。
这学期,在我的“反乌托邦文学”课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