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博客

伊利(2)--基本面分析(下)

2011-12-23 08:07阅读:
年底了,各种总结、评选、聚餐接踵而至,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近1周阅读、分析工作几近停顿。恰巧,股市似乎都半死不活了,就连我博客里面关于伊利的基本面分析10天也只有三百来次得阅读,这比起在亢奋年代的阿胶分析的报告真的相形见拙,市场就是这样,人心随市场价格跌跌荡荡。其实我们应该庆幸这种证券生存状态,因为只要我们忽略市场,持之以行地做好我们价值投资的基础工作,参悟理论,读年报,做分析,前方迎接我们的毫无疑问的只有胜利和自由。
回归正题,前篇分析了伊利的护城河和乳制品行业内部竞争态势,一般而言,对于垄断型消费企业,无论上下游都处于绝对的强势状态,你看茅台、阿胶对上游资源的掌控和提价能力就能看出来点端倪,所以前面对这类型的企业供方和买方的议价能力都是轻描淡写地提了一下。但对一般消费型企业,成本和销售却成了阻碍利润提升的非常重要因素。

供方议价能力
乳制品行业的上游产业最重要的是畜牧业、饲料业。为了保证奶源稳定和维持成本优势,国内大型乳制品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奶源基地,目前伊利已经在黑龙江滨洲线、京津唐地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和西安等地都建立了自己的奶源基地,这些奶源基地的规模都很大。看似有绝对的上游资源和成本掌控,其实不然,因为除了畜牧业以外,饲料业紧紧地勒住了乳制品成本的喉咙,饲料的价格则被国际大豆和谷物期货控制,在当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串下跳的背景下,伊利难以(甚至是无能为力)有效地稳定地控制成本。相对于伊利仅有3%以内的净利率,而且无法向下游转移成本的前提下,国际农产品牛市对伊利的利润的影响非常大。
买方议价能力
乳制品行业消费终端毫无疑问的是消费者。消费者作为买方一般而言议价能力不强,因为消费者消费牛奶占消费总额小,买方对牛奶生产成本一无所知,食品安全和质量对消费者非常重要。根据上述原理,乳制品应该具有一定的提价能力。但我们目前看到的并非这样,有以下两大原因。
同质化:占伊利和蒙牛70%以上销售额的液态奶同质化严重,我们不能看出在相同的乳制品行业标准下面伊利的蒙牛的光明的一般液态奶有什么区别,而维持乳制品企业生计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差异化,而缺乏差异化的产品为维持固定成本支出只能打价格战。可喜的是,伊利和蒙牛
已经在高档液态奶、奶粉、酸奶、冷饮方方面面建立差异化,但乳制品民生工程的性质导致伊利等不可能单纯建立差异化销售,而是仍然在普通液态奶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寻找其他方面的突围。
政府定价限制:不同于奢侈品,乳制品已经被列入民生工程,挑起改善下一代营养状态担子的企业无疑背负着类似公共事业企业的包袱,不能随便提价,而伊利作为国企,稳定物价又成为基本乳制品不能随意提价的另外一重负担。

总结一下,乳制品行业其实有不错的发展前景和行业特性,阻碍行业良性发展的主要绊脚石有1.政府补贴导致的行业退出高壁垒 2.同质化导致的价格战 3.公共事业性质的政府定价限制。行业龙头正向差异化突围,但基于其民生工程性质只能在普通液态奶生产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寻找出路。
定价方面,老实说,对常年净利率只有3%左右的企业提不起兴趣。有人高呼伊利不到20倍的PE很便宜,的确,如果按2011的动态PE评估我相信会误导很多人,因为前面财务分析也提到,2011出彩的业绩来源于非经常性收益还有突击式的三费下降,按静态PE算来,伊利目前40倍以上的PE,个人认为对于非垄断型消费企业并不值这个价钱。

我的更多文章

下载客户端阅读体验更佳

APP专享